获批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年湖南省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年湖南省属高校第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居全国省属高校第一……这是来自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的一组数据。
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人才的强力支撑。海内外70多名高端人才纷纷落户,本校培育的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近年来,湖南师大人才数据逆势高涨,破解了“本地培养、外地使用”困局,“人才逆流”现象令人瞩目。
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普遍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湖南师大引力来自何处?
聚才之招
2017年7月,即将卸任的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成为各高校的引才目标。当时,全国有十多所高校希望他去担任新闻学院院长。不过,尹韵公最终选择了湖南师大。
自2016年实施“潇湘学者计划”以来,与尹韵公类似,湖南师大还有蔡美花、易小明、吴漠汀等70多名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该校。此外,该校以“潇湘学者”讲座教授柔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隆溪、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著名作家韩少功等50多人。
人才引进计划许多学校都有,湖南师大凭什么引得进?
说起选择湖南师大的原因,尹韵公十分感叹:“不提要求,不谈条件,湖南师大领导凭着胸襟和真诚打动了我。”
当时,学校党委书记、时任校长蒋洪新与尹韵公联系,尹韵公提了一些入职条件,没想到蒋洪新一口答应,让尹韵公大为感动。蒋洪新对他说:“你来了就行,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愿意怎么干我们都全力支持。”
“这种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加上湖南师大新闻学院实力很强,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平台,我也二话没说就来了。”尹韵公说。
2018年1月,尹韵公正式就任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提出建立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不到一个星期就批下来了。“湖南师大的速度让我振奋。”他说。
与尹韵公有一样感受的,还有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蒋洪新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她:“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但要为了理想而奋斗。”洽谈时,她曾因为住房问题而犹豫,没想到才出办公室半个小时,她就接到了蒋洪新电话:“房子问题解决好了!就在湖南师大附小旁边。”
“重视人才一直是学校的传统。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该校校长刘起军说,书记、校长亲自抓人才队伍建设,亲自给一线教师做服务,从谈协议开始到来校工作,相关领导和部门都全程参与。
实际上,在湖南师大,“以才引才、以才留才”效应显著。以该校外国语学院为例,几年来,刘曙雄、吴泓缈等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50余位学术领军人才相继加盟,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集聚效应。
五年来,湖南师大共引进高水平师资473人。
留才之法
“我们在师大住了整整十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待了这么久。”十年前,英国教授苏文、苏曼夫妇通过湖南人才计划来到湖南师大工作,从此,他们爱上了这所学校,并打算长期工作下去。
苏文、苏曼夫妇不是个例。外来人才能留下,本校人才少流失,是湖南师大另一种现象。“始终注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是学校的传统。”湖南师大教授刘少军说。
为激励、稳定本土现有人才,湖南师大实施了“世承人才计划”,五年里,共有427人入选。该校人事处处长匡尹俊说,“潇湘学者”“世承人才”两个人才计划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既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又固本培元留住人才;既做大人才增量、添加动力,又盘活人才存量、激发活力。
“‘世承人才计划’对我们这些一直坚守学校的老师来说,如拂面的春风。”作为“世承人才计划”首批受益者,在校学习、工作了30年的郑贤章教授告诉记者,“钱不是关键,主要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与引进的人才一样得到了尊重。这种身份的认同,让我觉得非常温暖。”
为让人才来校后安心工作,湖南师大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解决教学科研人员经费“审批难”“报销难”问题。在仪器设备、实验场地、招生指标、学术团队组建等方面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对人才来校后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所大学尊师重才。”第六届与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首届国家教学名师蔡美花感受深刻。2017年,她来校工作后,湖南师大很快成立了中部地区唯一的东北亚研究中心,并在三个月内召开了一个高级别的专家智库会议。她感慨:“每一步都畅通无阻,一路绿灯,都是行政在跑,否则我这个外来户,肯定是寸步难行。”
从上到下,湖南师大普遍形成了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氛围。作为文学院院长,郑贤章也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服务者,用心用情地为他的教师团队做好服务,让学术的“冷板凳”变成“热炕头”,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近五年,文学院没有流失一位重要人才。”郑贤章说。
目前,湖南师大专任教师数量由2016年初的1696人增加至2029人。
用才之道
2019年,刘少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该校本土培养的又一位院士。近年来,该校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中不断取得突破,各类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稳居湖南省属高校首位。
人才怎么才能成长好?
“我是土生土长师大培养的。”说起自己的成长,刘少军非常感谢学校的培养支持。他说,按常理,师范大学做好师范教育就好了,而自己所在实验室是为了解决“吃鱼难”问题。实验室成立以来,历届学校领导都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是跳出师范大学来办师范大学,支持科研团队做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科研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湘江边上,有一个鱼类遗传育种科研基地,这个地方寸土寸金,很多人想买,但学校一直不为所动。
近年来,湖南师大在人才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按照“破五唯”精神,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3个不同系列,十余名优秀青年直接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在师大工作,我觉得舒心、自在。”作为儿童文学家,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告诉记者,学校对她没有科研、论文要求,给予了她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她始终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奇迹花园》《阿莲》《犇向绿心》《南村传奇》等,都是在湖南师大创作出来的。为鼓励大学生写作,汤素兰捐款100万元设立“素兰文学奖”,还开设了“写作与演说创新班”,一批大学生崭露头角。
“学校上上下下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不求短平快。”湖南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刘红荣说。刘红荣和同事程凌鹏在病毒三维重构领域开展了十余年合作研究,首次为生物学家提供了病毒内部基因组及其聚合的三维结构信息,改变了长期以来“病毒衣壳内的基因组呈线轴状排列”的主流观点。
刘起军介绍,在湖南师大,给予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支持组建学术团队;对于基础理论学科人才,保证教学科研支持条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急功近利;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鼓励其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服务决策咨询,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鼓励青年人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在公派留学计划、人才项目申报、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等方面加大吸纳青年人才力度。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646283813686673419&item_id=3646283813686673419&reedit_timestamp=1610006575000&to_audit_timestamp=2021-01-07%2016%3A02%3A5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1001265990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3699174-16cc-4d3b-af9f-f1f6c38e31aa_161033499309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编辑:张凌暄
责编:张永涛 马铁泉
审核:蔡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