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莲台山下,十八洞就是我的家。双龙起舞青山碧水,骏马奔驰大步跨。远方的客人啊,喝一碗苗家的包谷烧,唱一首苗家的山歌调……”她,怀揣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背起行囊去往湘西十八洞村调研,与当地的乐舞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身披一袭红色余晖,谱下一曲高亢赞歌。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
“什么?你要去湘西?那是出土匪的地方,你小心被虏了去做压寨夫人!”“天呐!十八洞村,那么穷,你去干嘛?”“你要注意安全啊,听说那里的人很凶狠的!”
这是这位生在燕赵大地广阔的平原上、长在烟波浩渺的白洋淀旁的地道北方姑娘出发前听到最多的玩笑话语了。
十八洞村被打上“贫穷”“凶狠”这类形容词,几乎要打破这位北方姑娘对那片山水、那处人情的全部美好幻想,只得在脑海中放映电影一般想象自己如何度过“荒野求生”的日子,各式各样的情景剧都被脑补了个遍。
但再一次耳闻那块钟灵毓秀的净土、再一次听说那别样风趣的乡土人情,她又一次心动了。这一次,她毅然决然背起行囊。
从长沙坐大巴车出发,辗转花垣县,换乘面包车到十八洞村,碎石路多弯且崎岖,而湘西苗族女司机却以娴熟的车技跨越或陡或缓的山坡和沟渠,轻踩离合、点踩油门,单手抡着方向盘,时不时撂出句苗语来。她在夕阳映射下,看着身旁这位有着高挺眉骨的苗族女性,摸索出了湘西人与传言不同的刚毅与自强。
下一站,十八洞村。平坦宽敞的大马路、用仿真树藤缠起的十八洞洞门、寨门口赫然“精准扶贫”四个大字,“看着寨门口的一抹红,我攥紧了手心里的红色勋章,细细掂量‘共产党员’四个字的重量,我胸口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瞬间冲刷了我内心的陌生与不安”,跨过勾勒着“精准扶贫”大字的洞门,她沿着脚下那条平整的沥青路往村里走去,走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连通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桥梁上,她眼前浮现出通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的轮廓。
含笑谈吐,最是浓情
当她怀着胆怯和不安的心情上门采访时,当她一遍遍抚着胸口重复着几句刚学到的蹩脚苗语时,门里的村民早已挽着手将她招呼进屋里来了。“有时候畅谈一个上午他们仍是笑容满面,午饭时候取下晾晒在竹竿上的腊肉腊肠盛情招待我们,大家一起围坐在圆桌边儿上,边吃边聊十八洞,有时兴致到了还会唱上几首苗歌,我也会在旁边小声跟唱,这种融洽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一段红色故事,或是说大学生如何下乡支教、或是说党员们如何陪他们一同下地播种;一口米香酒曲,微醺中说起那些党员们如何在晨光下挺起身板来给这块土地插上红旗的故事。
等到肚子里的故事都被掏空了、嗓子都唱的干哑了,她们才在落日余晖之下向拜访的村民挥手道别,阿婆追到门口询问姓名,她弯出好看的微笑弧度来:“李静儿”。
村门口摊位上的猕猴桃、腊肉,农家乐里招牌的湘西泡菜和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寨子口爷爷家的米豆腐……这些无一不给李静儿留下湘西那富有格调和乡土人情味的印象。
“梨子寨的施老纪爷爷是十里八寨很会唱苗歌的师傅,他们一家人经营了一家‘阿雅民宿’,爷爷在小凉亭里摆了一个小摊位,卖点湘西小吃,有米粉、米豆腐之类的。我和朋友们坐在他的小摊位上点小吃,爷爷就边手上准备着调料、边哼唱自己拿手的苗歌。那或深或浅的皱纹里都透着他的喜悦和幸福。我们问起时,他沉默良久说‘是咱党带着咱们发展起来的哩!’他呵呵一笑,我却发自内心感受到了自己身上‘共产党员’标签的重量。
“隆会老师是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演艺部门经理,也是我在十八洞村的田野报道人。他带我将整个十八洞村走了一遍,走过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红色路线,还介绍了红色展厅里每个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谈及致富之路的话题他滔滔不绝,‘在我们湘西,山多地少、寸土寸金,村民们为了更好地建设村寨,都非常配合的让出了自家的土地。’
“施康是十八洞村竹子寨的有志大学生,十里乡亲都清楚他返乡创业、支教的事情,我在和他的交谈中更加明晰了大学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他的印象里,十八洞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旮旯,觉得十八洞与全面小康的距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在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受朋辈大学生下乡支教感染后,他丢下包袱回到家乡来,注册了专注于农村电商的新媒体公司,运用自己大学所学为湘西贫困乡村建设而服务,也助力湘西改变了苗歌里的‘三沟两岔穷疙瘩,哪个姑娘肯嫁他,白天干活扛背篓,晚上拿它暖被窝’的景象,每每忆及他的创业故事,我总深受感动,深刻感受到大学教育的重要和新时代青年力量的伟大所在。”
李静儿轻敛笑容,娓娓道来她在十八洞的所见所闻所感,播撒那专属于湘西苗寨的掺着厚重历史墨香的泥土芬芳,用极尽详实和富有画面感的语句描摹着在红星照耀下的湘西苗寨和十八洞的图景。
水乳交融,真情相待
“是的,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十八洞人。”为切身实地感受十八洞的新变化和乡村振兴落实在村民身上的成果,李静儿来到十八洞村的游客中心体验景区检票工作。在她收过每一张递过来的票券时都会用练习很多遍的苗语亲切招呼游客,一位男士游客驻足于检票口问:“习近平总书记是什么时候来到十八洞村的啊?”“2013年11月3号!”她几乎是在那位游客话音刚落时同时开口的。游客不禁感叹十八洞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旅游工作建设方面大加赞叹。而她只是站在门口一笑,那自然的神态就像是询问自己的家乡一样,从心底对十八洞的发展感到欣慰。那段时间正值各地党员来十八洞村进行党课学习、一起见证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后村民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的成果,她作为一位志愿者早已融入十八洞,用最诚挚的笑容欢迎每一位游客和党员的参观学习。
一次特别的缘分,她与一群可爱的小孩子结识。他们年纪不等,小到3岁、大到10多岁,用苗语亲切唱着《我和我的祖国》,瘦小的身板敲打着比他们还要高出一头的苗鼓,被晒得黝黑的小脸蛋上洋溢着被音乐浇灌的快乐,他们就是板栗村的“苗歌苗鼓传承班”。苗歌传承班的故事还要从2020年疫情期间说起,板栗村村民吴秀满生出教小孩子们苗歌苗鼓的想法,在向领导请示后得到大力支持。这个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班集体不仅传承着苗族传统民乐,更为下一代播种下向真向善、无私励志的幼苗。
被小朋友们清澈的眸子和学习的热情所打动,她加入传承班并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苗歌比赛。11月份重游板栗村时,那里已经有了专属学习基地,在各方支持下教室里也摆上了崭新的苗鼓。“传承班是湘西苗族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播者,那些小朋友时苗族传统文化的新生代,也是苗族人民的新希望。”
“吾辈自强,离不开老一辈为我们夯下的基础”,李静儿在学习道路上始终不忘这句劝诫。在她来到十八洞村后,听闻板栗村的苗族传统文化非常浓厚,便热情拜访湘西苗族“赶秋节”国家级传承人吴海深老师和绺巾舞省级传承人石山东老师。两位老人都已70余岁高龄,但一提到湘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浑身充满了精气神,两位老人在对“赶秋节”的讲述上互做补充、配合默契,为参与调研的青年党员带来一堂生动鲜活的民族文化普及课。
她在听说由吴海深老师组织的“赶秋节”准备工作进行时,不由分说便前去观摩学习。2020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两位传承人老师带领村民在村边高速路下的一片空地里顶着骄阳、一遍一遍辛苦彩排着。吴海深老师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衣襟上,石山东老师声嘶力竭地指挥着演员们进行一遍遍地排练,深受感动的她带着传承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加入到“赶秋节”的活动中去,一起为湘西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俨然一副本乡人的模样了。
乡土巨变,终是难忘
“山青青,路宽敞,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种植形成了产业链,企业农户结对子,养殖兴起了合作社,荒山已经变牧场。锣鼓敲,山歌唱,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家家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客兴旺。电商住进了农家院,生态产品走四方。”这首《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是她来到十八洞村学会的第一首歌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首歌。
“这首歌是十八洞村的隆健梅阿姐教我唱的,在十八洞的日子里,不管是走在青苔漫上石阶的青石板路上还是拨开苗穗走在水田里,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这首歌,大家都真正用眼睛看到、用脚步丈量、用嘴巴尝到了十八洞的大变样儿!”
十八洞村,是李静儿开启人生田野实践工作的起点,她亲切地把湘西苗寨比作自己的福地。受自己导师的真挚举荐和鼓励,她才确定了自己的初心;受校园浓郁学习氛围的影响,她才坚守了自己对音乐和民乐的热爱;受上层建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的教育,她才深刻了解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和助力乡野间的孩子们求真求学、放飞青春梦想的意义。
“我们就是沃土里的一粒种子、阳光下的一朵向日葵,在红日光芒下茁壮成长,一同奔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李静儿如是说道,她和十八洞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是这个时代为青年创造出跨越时空传递情感的可能,而青年也以自己的方式反馈给时代以新生力量,红日余晖下映着少年奔跑的模样,一路苗歌高唱,播撒红色种苗。
编辑:李欣茹
责编:马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