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动“三教”改革“引擎” 深化素质提高计划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引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决定着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的质量与成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新要求,职教师资培训应围绕类型定位,继续深化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坚持和完善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四级培训体系。国家级、省级培训由省级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全面落实教育部规定项目,打造省级特色项目。市县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负责本地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经验。职业院校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特色研修。
二是围绕职教发展重点任务,提升“双师”职业能力。首先,要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要求。其次,要注重教育理论研修。通过选派青年教师赴职教师资培养高校进行不少于半年的访学研修、在教师培训项目中设置职业教育理论必修模块等方式,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提升职业能力,指导教学实践。再其次,加强“1+X”证书种子教师培训。通过专门设置项目或嵌入教师培训项目,使教师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带头人和推动者,落实“课证融通”。
三是优化机构遴选方式,确保项目实施质量。目前,职教师资培训实施机构的遴选一般采用政府采购招标方式进行,每年遴选一次。由于教师培训效果难以在训后立即呈现,服务质量难以量化表达,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资源也不统一,无法事前制定评价指标。目前理想的做法是,由项目管理方组织业内专家(熟悉职业院校素质提高计划实施要求的职教专家、省级以上项目办项目管理人员和职业院校代表等),根据具体项目培训方案、申报机构培训实力和特色,通过集中评议或单独评审等方式,遴选一定数量的培训机构,并给予3年左右服务期的项目实施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优续劣汰,以推动项目实施机构持续进行项目研究,优化项目方案,配置优质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四是创新培训项目与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需求。首先,国家和省级项目在顶层设计时要考虑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和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探索跨层次、跨类别、跨区域的多元培训模式,发挥不同培训资源优势。其次,学习德国或一些发达地区经验,探索建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师工作单位和培训基地共同实施的针对新入职教师的见习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双方导师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参加专题培训,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考核评价。再其次,国家或地方出台专门政策,单独规划职教教师出国培训名额,支持教师出国培训,尽快提升职教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五是激发教师参训意愿,大力倡导终身学习。教师参与培训意愿低是目前职教师资培训一大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培训项目实施质量不高等。但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工艺的革新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不断进修学习的迫切性更强,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前提。针对这些突出问题,首先,要大力弘扬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教师职业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积极践行终身学习。其次,要制定相应政策,将教师参训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年度办学质量绩效考核;将教师参训项目和时长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评先树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再其次,要注重对培训项目的研究,特别是开发设计适合中职教师职业需要的培训项目,科学配置培训内容,遴选优质培训机构,加强项目指导管理,做受教师欢迎且有价值的培训。
六是加强培训团队专业化建设,提升项目设计与实施质量。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教师培训基地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培训者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存在着项目需求要求分析不到位,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资源挖掘不充分,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操能力方法培训,方案执行失真,质量监控不到位等问题。要加强对基地培训者的培训,提升基地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的项目需求调研、课程开发、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的专业能力。通过专门项目的实施使他们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熟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能够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与方式方法,提升培训项目策划、设计和实施水平,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唐林伟、巩长江,作者单位: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山东理工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原文链接:http://theory.workercn.cn/34198/202105/18/2105181015444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