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
 欢迎您访问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网站!今天是:

【新湖南】理论智库丨正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湖南,如何集聚更多英才、充分用好人才?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鲁良 何雪菲 李波 覃佐东 张小龙 江峰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 09:06 点击:

导读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湖南,如何集聚更多英才、充分用好人才?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持续增强青年人才效能 打造引才聚才“湖南样本”

鲁良

青年人才是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湖南即将迎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全省高校应紧扣“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升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在引才聚才上主动担当作为。

把握战略主动,打造八方来才的“聚能环”

把握新时代人才事业战略机遇期,推动人才大发展是要重点谋划的工作。湖南普通高校教育总规模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充分发挥高校聚集对引才育才的作用,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高层次谋划人才战略。高校应将人才战略作为兴校治学的核心战略,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湖南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组织上贯通各节点、政策上打通各部门、制度上疏通各层面,高位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高精度储备人才队伍。着眼“双一流”大学建设和全省各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发展等,以服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战略为目标,坚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善于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引才育才。

全方位畅通引才渠道。坚持以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为牵引,抓住海外人才回流、国内人才培养崛起的历史机遇期,广设引才点、广布人脉线、广开政策路,集中湖南优势资源,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品牌化人才虹吸效应。依托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汇聚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打造和宣传人才战略品牌,形成引才聚才品牌效应,实现以才引才、因才聚才,增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虹吸效应。

创新培育机制,壮大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高校要积极破除束缚青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增强青年人才效能的“必答题”。

完善青年人才成长机制。优化内部成长机制,重在健全和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正向循环体系。优化外部发展机制,重在打通平台和渠道,构建顺畅的校内校外“双循环发展体系”。

改革青年人才评价机制。锚定破“五唯”实施方略,树立以立德树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为主体内容的综合评价导向。杜绝“一刀切”评价,建立基于青年人才优势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多维度分类评价制度。完善个人贡献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职称制度、科技奖励制度、项目评审制度中人才评价方式改革。

完善青年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激发青年人才内生动力,设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专项托举计划,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超常规支持。改革科研业绩激励制度,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资金、机制、分配三管齐下,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创新激励力度。

不拘一格用才,磨砺堪当大任的“硬本领”

用好人才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培养,人才只有用好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得到锻炼提高。

让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建立适合湖南实际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培育、储备和选用优秀青年人才的长效机制,注重发挥“双一流”高校的引领作用,在科研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勇闯“从0到1”的“无人区”。

让青年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唱主角。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支持和吸纳青年人才,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力军。

让青年人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放手让青年人才挑重担,通过“揭榜挂帅”力促项目攻坚,大气魄使用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为青年人才挂帅出征创造更多机会。

优化成长环境,构建英才辈出的“生态圈”

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力为青年人才贯通“服务链”。以强化保障为重点,切实解决好安家落户、购房资格、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盘活“人才引进周转编制专户”,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对人才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服务为支撑,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专业化、精准化、定制化的青年人才支持服务。

积极为青年人才铺路搭桥。通过完善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优化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建立青年人才孵化平台,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大科学装置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发挥孵化育才效应。

切实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人才使用机制,破除束缚人才手脚、妨碍人才效能发挥的观念、制度和做法。以迎接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契机,落实“八个坚持”,围绕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在管理机制上放权、在评价机制上放开、在引育机制上放活,打造新时代引才聚才“湖南样本”。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基地特约研究员)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营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新生态

何雪菲 李波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湖南高校应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新生态,更好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

当前,一些高校因缺乏制度约束存在“乱花”科研经费现象,也有一些高校的科研经费因制度规定太死而“花不出去”,亟待通过完善并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予以破解。

一是破旧立新。加快清理修改与本次会议精神不符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与本次会议精神相适应的制度,形成专业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制度体系。二是落地落实落细。新制度落实应有标准、有流程、有方案、有责任人、有完成时限,落细到具体工作、具体人、具体时间,落地到“最后一公里”,形成落地落实落细长效机制。三是跟踪督查问效。靶向发力,健全跟踪、督查、问效机制,发挥制度刚性约束,提升制度执行力。

搭建科研经费管理新平台,释放科技创新人才潜力

当前,一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平台相互独立,缺乏信息共享,导致科研人员重复填报数据,挤占了他们的科研时间,不利于进一步释放科研潜力。破解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搭建科研经费管理新平台。

一是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创建跨部门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财务、资产等业务数据融合,实现大数据交流与互通。二是财务助理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平台。让科研人员从细碎、繁琐的财务报销工作中解放出来。三是财务监督、审计监督与日常监督贯通平台。搭建财务、审计、科研等多部门贯通监督平台,形成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合力。通过搭建上述平台,实现科研经费数据传输管理“无纸化”、内部控制“规范化”、管理服务过程“透明化”、财务处理“智能化”目标,确保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增添科技创新人才动力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普遍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经费使用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经费管理责任担当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经费支出使用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经费支出使用机制。经费管理应充分相信和尊重科研人员,对其经费使用引领不干预、支持不包揽。二是经费监督检查机制。“放权松绑”是人才成长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应赋予高校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让他们不受繁文缛节所扰,同时完善经费监督检查机制。三是经费责任担当机制。应结合高校实际,构建宽容失败的科研经费管理责任担当机制。四是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提高科研经费中间接费用的比重、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放宽留用结余资金、使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等方式健全科研经费奖励激励机制。以科研成果为导向,不断完善与科研人员所创造效益相挂钩的分配奖励激励机制,将科研经费中“可分配的绩效工资”向承担科研任务多、成效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增强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

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使科技创新人才在科研经费使用中面临不少“难点”“堵点”,破解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服务。

一是做好宣讲培训服务。通过创建网络平台、印发财务文件和手册、举办财务知识讲座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地向科研人员开展财务政策宣讲和财务知识培训服务。二是做实指导协调服务。为科研人员配备财务助理,协助科研人员做好预算、报账等工作。强化多部门协调,努力实现财务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融合,财务、审计和日常监督的贯通。三是做细减负解难服务。加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改进财务管理平台,努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管理,让科研人员少跑腿。以问题为导向,设法改进财务报销方式,减少报销程序,为科研人员减负解难。四是做精监管评估服务。创新监管检查方式,动态监管检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并实行预警提醒,让科研人员按规定用好科研经费。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估方式,从科研投入、成果产出和转化质量、原创价值、实际贡献等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让科研人员静心做学问、潜心搞研究。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覃佐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须创新相关人才培养。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从1970年到2016年期间,全球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问题,其原因除人类捕杀和环境污染等直接作用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叠加而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为此,我们需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寻求全球治理框架及解决方案。

在我国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湖南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范围,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湖南省生态保护联合会大力开展鸟类与江豚等旗舰物种多样性保护。今年5月,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揭牌,我省成为全国首个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设立专门机构的地区。基于此,建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人才培养——

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普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普人才培养,应建设一批生物安全科普专门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培养大批生物安全科普创作与设计、生物多样性科普研究与开发、生物多样性科普传媒与活动组织策划等专门人才;搭建生物多样性交流的主流平台,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宣传工作中来;推动相关领域教育科技工作者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进校园进乡村活动。

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人才培养。根据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生物资源特色,加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学科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以“三高四新”战略为引领,以建设“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为契机,推进水稻、蔬菜、畜禽、中药材等8个育种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为湖南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人才与技术支撑;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不同生物资源保护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体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生物资源保护区等相关单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助力生物多样性教育人才培养。

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在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不少突破、得到了世界认可,但在系统性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比如我省瑶族、苗族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大量植物药资源,应着力培养一大批基础研究人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就如何保护和开发好这些植物药资源、促进现代中医药发展贡献湖南智慧。与此同时,应就进一步加强洞庭湖区、洋湖湿地公园、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等地不同类别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展开深入研究。

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军人才培养。通过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外引内培”培养生物多样性相关行业领军人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水稻、蔬菜、淡水鱼与中药材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与碳中和、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等领域,培养一大批“老中青”结合的领军人才队伍,形成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的领军创新团队。优化体制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军创新团队为全省工业生产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全过程;强化生命科学技术、生物化工技术与工业生物技术等有机融合,助力实现绿色植物全价利用的“吃干榨尽”,确保我省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全球减碳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加强新文科建设目标下融合人才的培养

张小龙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深刻认识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加强新文科建设目标下融合人才的培养。

——加强文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培养思想融合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世界先进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活水。

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应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起来。大学是学术高地,高校教师应努力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的融合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诠释和传播;应努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融合、特别是与革命文化融合的认知度,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深度融合教育。

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校园文化相融合。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大学规章制度的有机融合;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各角落,特别是融入标志性建筑建设中,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环境氛围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行为文化建设层面,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的融合活动,让现代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感知、认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加强原有文科与相邻或相关基础学科的融合,培养知识融合人才。

各学科之间通常存在内在关联,加强学科融合是融合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

高校应在原有文科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开设多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广博的学术知识和开阔的问题意识。比如新闻学专业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文学、语言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等相邻或相关学科课程,以利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新闻学等相邻、相关专业课程;历史专业、政治专业也可开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师资建设上,应加强本学科教师对相邻、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相邻或相关学科教师的引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融合程度的检验或考核。

高校在文科大融通、文理大融通过程中,应坚守原有文科特质。保证学生对原有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并坚持以原有文科为中心融通其他学科的理念,从而避免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融合搁浅于形式的融合。

——提升文科大学生读、写、说、信息技术等技能,培养技能融合人才。

在注重思想融合教育、知识融合教育前提下,注重文科大学生技能融合培养,应成为目前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注重文科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审美性阅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细掘文本本身的情感性和美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性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对阅读内容产生了理性层面的思考,其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注重文科大学生写作技能培养。应改变写作课程仅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特有课程的观念,加强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写作教学模式,设置富有挑战性或启发性的写作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传统考试形式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效果以及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写作技能评价的重要考量指标。

注重文科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应在所有文科课程中加强口语表达课程建设,不仅在课堂上保证学生充足的口头表达时间,还可在课外组织多种口头表达活动,丰富学生的口头表达形式,将口头表达纳入新文科人才考核体系。

与此同时,应拓展文科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了解,多方展示信息技术给文科教学及科研带来的便利;多方创设技能融合的课堂情境,加强文科大学生对技能融合的体验,使其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口语表达技能与传统的文科读、写技能融于一体的愉悦。

(作者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江峰

乡村人才振兴是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领会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旨,须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全类型构建乡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应多渠道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吹响乡村人才“集结号”,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一是“内育”。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培育一批种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经营能力、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实现人才带动特色农业、带动群众和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外引”。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三是“援派”。开展教科文卫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等,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全方位创设干事创业舞台

应根据地域特点、乡村环境、文化特色等,全方位为乡村人才创设干事创业机会,使广袤农村成为各类人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实现乡村振兴和人才自我价值提升的共赢。

一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通过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乡村种植养殖大户带头创办家庭农场,鼓励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电商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拳脚。

二是整合乡土资源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展。打造非遗体验基地、非遗民宿、文创产品、民族歌舞剧、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着力孵化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企业,创设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为乡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文化传人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广阔舞台。

三是为回乡创业能人提供投资兴业平台。从财税优惠、用地、金融、基础设施配套、用工用水用电、重点项目推荐、政策性资金争取等多方面给予回乡创业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倾斜,鼓励企业家、科技人员在乡村投资兴业。

四是为广大学子回乡创业建立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农村地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建立高校创业实践基地,使年轻学子更好服务乡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全过程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对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乡村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更需要在服务人才上下功夫。

一是完善财税支持和帮扶服务。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

二是健全乡村人才自我成长服务。加大乡村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待遇;探索推行职业农民评职称制度,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畅通职称评审渠道。

三是提供重点领域专业化服务。建立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在工信、住建、农业、文旅等部门成立相应行业人才服务专班,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和职责,为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保障。

四是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服务。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乡村人才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环境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会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

原文链接:https://www.hunantoday.cn/article/202111/202111050703012844.html



上一条: 【新湖南】青春献策 共谱发展新篇章 全省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建言献策活动
下一条: 【中国青年报】“艇”进漓江!2021中国桂林平乐赛艇大师赛开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