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必须深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道路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政治认同。政治认同,集中体现为政党认同,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支持和拥护。百年历程中,党在民族工作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党的十九大首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握好深化政治认同这个前提基础。高校要强化政治引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把党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核心和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的性质讲明白讲透彻。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大学生学深悟透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帮助大学生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
深化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蕴,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民族多元聚为一体,关键在于文化上持续不断的兼收并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抓牢深化文化认同这个深层核心,在校园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必须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领域的通识教育,推进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空间与平台,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在校园内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展示,帮助大学生体悟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主干”和“枝叶”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浸润于大学校园的各个场景中,引导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觉,深化文化认同。
深化情感认同。在心理学上,认同是一个综合性的意识建构过程和多维度的心理状态,而情感则是认同意识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民族情感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利益、语言、地域、习俗等方面的亲近、喜爱和维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激发情感认同这个内生动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跃的情感丰富期,文化素质和知识储备的水平较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的培育有着坚实基础。其一,要营造民族情感认同的校园生态,推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思想交互和美食交换,深化民族友谊,增进情感交流。其二,要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注重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度耦合性,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共情效应,从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其三,充分挖掘中华民族重大节庆日和重要教育基地承载的民族记忆,通过开展活动和举办仪式,强化民族情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根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深化道路认同。道路认同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同,是对发展路径选择的认同,是对民族命运抉择的认同。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路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这个长效保障。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坚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和成果的认知,深化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科学论断的领会。要通过知识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投身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深化道路认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内涵、机理与路径》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201/20220114091617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