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田野考察的足迹遍布于瑶、苗、侗、土家等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课堂开展于民间基层,与“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建立起不解的情缘;他提出学术研究要将“田野做透,板凳坐穿”,既要将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做扎实、透彻,同时也要注重系统的学习学科的方法与理论,只有做到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将学术的研究回馈于田野和局内人,坚持在行走的音乐学术课堂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就是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音乐学院教授——赵书峰,一位将学问写进基层群众的民族音乐学学者。
行走于大地的音乐学术课堂
赵书峰坚持“田野考察是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的学术理念,多年来利用大量时间行走于汉族及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第一手考察资料。他对瑶族音乐进行了长达13年的系统研究,其间也曾多次带领其硕博研究生团队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发表关于湖南瑶族音乐文化研究论文40多篇。
2019年4月,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赵书峰担任“中心”主任,带领其研究团队先后在江永源口瑶族乡、江华上伍堡、湘西龙山县里耶古镇、靛房镇坡脚村、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蓝山汇源瑶族乡挂牌成立“中心”的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基地。团队成员以田野考察基地为平台,针对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乐舞文化展开了约30多次(约150多天)的田野实地调查,尤其关注湖南传统乐舞类“非遗”项目的考察,收集采录了大量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其间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撰写田野民族志40多篇,举办田野与学术活动30多场,撰写了30多万字的田野民族志作品《湖湘传统乐舞田野文化志》待出版。
2020年8月,他带领硕博研究生以及贵州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来自民族学、建筑学、民族音乐学与舞蹈学等多个学科专家团队赴沅水流域进行田野考察。他将田野现场作为科研实地进行学术实践教学,如考察流域内的音乐文化时,他指导学生一定要关注流域沿线的村落、古道、古庙宇等建筑文化当中有关乐舞文化的要素,甚至要细致的观察到每个古碑刻、地方志、族谱中的内容记录,他告诉学生一定要有历史音乐人类学的思维,从民间文献当中寻找历史记忆,关注乐舞文化随着流域、古道和走廊进行传播后,形成的文化之间的涵化现象和相互之间的文化关联。而正是此次沅水流域的田野之行,使他捕捉到“线性文化空间”的学术灵感,撰写出《“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三人谈实录》《流域·通道·走廊: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研究》等多篇音乐与流域、古道、走廊等“路”文化相关联的民族音乐学论文,也使他的硕博团队基于沅水流域的田野而撰写了十几篇音乐民族志论文,这也是他对学生要求的“田野做透”理念的典型实例,在田野考察的现场开展行走于大地的学术课堂。
跨学科互融的多元学术理念
2021年12月,赵书峰荣获了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2020-2021年度“科研标兵”荣誉称号。
能在人文社科众多学科专业的科研人才中脱颖而出,这与他的学术勤奋和积累是分不开的。他一直提倡各个学科之间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互融互涉,这也与当下国家提倡“新文科”理念中的跨学科思维相呼应,近几年来,他经常参加跨学科学术会议的研讨,组织跨学科专家一同田野考察,并写有大量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论文。
赵书峰有着非常前沿的研究理念和学术视野,其研究兴趣主要关注于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南方族群与西南跨界族群音乐的比较研究,先后出版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理论研究专著多本,如《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2018)《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十六讲》(2021)等。研究涉及族群边界与认同、历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口述史、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理论、艺术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及其对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多维地阐释与解读。
作为科研标兵,赵书峰对自己学术高要求的同时,也一直教导学生和团队做学问做事情要坚持“严谨、高效、激情”的六字方针。近两年,其所带领的硕博研究生及“中心”成员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CSSCI2篇,其他刊物10余篇,获得中国音乐评论“书评奖”二等奖,参与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等举办的学术会议汇报论文多次。他带领的“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各项学术活动与成果不但有力促进了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音乐学院硕博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且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音乐人类学家萧梅等多名专家的高度认可。他提出,“中心”将继续依托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音乐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师资力量,整合学校现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历史文献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等优质的跨学科资源,重点开展苗、瑶、侗、土家、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乐舞文化的田野考察与学术研究工作,力求打造中国南方最具学术活力与影响力的传统乐舞文化研究平台,力求为湖南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为学校的民族音乐学与舞蹈人类学的学术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热血。
以真情和实意对待民间艺人
赵书峰曾在他的专著《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说到:“民族音乐学研究者通过一双审美的眼睛来审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用爱心与责任担当唤起人们关注文化生态问题。”因此,生活中他也经常告诉学生们,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要有包容的心境和亲切的态度对待田野中的人和事,与民间艺人建立持久的联系,如他因研究瑶族音乐而结缘于瑶族师公赵金付长达13年之久,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在广西金秀考察黄泥鼓舞时,看到与老母亲相依为命的传承人盘金海,家徒四壁且身患疾病,他顿生怜悯,在朋友圈发布募捐公告为传承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多年的田野见闻和经历使得他非常珍惜田野中建立起来的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注重田野伦理,他认为民族音乐学学者要用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审视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要因“走马观花”式的田野而破坏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信任和感情。
他以身作则的田野伦理和态度也深深的感染着学生们,因此他要求学生在田野过程中一定要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将自己所学知识和研究应用于民间艺人和田野基地。如他的硕士生李静研究苗族音乐时,赴湘西十八洞村进行几个月居住式田野,在旅游景点自告奋勇当起了售票员,见证了十八洞村沐浴党恩,奋发图强,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画面;他的博士生杨声军考察平地瑶地区时与民间艺人一同上山砍柴下地种菜,博士生余媛考察湘黔“四八姑娘节”时,师生共同给绥宁旅游节庆文化活动献计献策并志愿参与歌唱大赛评委活动;再如,他的课题组在广西贺州采录《盘王大歌》时,成员钟楚鲲给师公赵贵府提供影像拍摄和制作技术,便于师公申报非遗传承人的材料制作,硕士生周心雨给瑶族歌娘洗碗、带娃、养家畜,等等。这些非常生动而有趣的田野故事,都无不体现出团队与民间艺人温情深刻的田野关怀和互动,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田野考察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榜样力量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708b3be2ebf485fb4737b3e834020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