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
 欢迎您访问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网站!今天是:

【人民日报】周秋光:高等学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发展刍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秋光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0日 03:24 点击:

通常所言慈善教育,大体存在两类定义:一是将教育视为慈善救助的一种手段,借助学校教育平台帮助受助者走出困境,是为教育慈善化表现;二是将慈善视为专业教育的一门科目,培养慈善运作管理专业人才,是为慈善教育化表现。高等学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无疑属于后面一种。作为世界上最早倡导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慈善教育以源远流长著称,并早以明文形式将慈善教育写入中小学教科书(民国时期)。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则是近十余年发生的事情,目前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以致诸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就业去向、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论。本人秉持“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原则,拟从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人才培养的多年工作经历出发,针对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走向谈点思考和建议。

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慈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古已有之的事,但作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以来学科体系确立和细化的产物,具体到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迄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当代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起于欧美国家,尤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现有研究表明,美国有超过340所高校提供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管理教育的学位课程,囊括本科和研究生层级,其中又以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公益慈善学院最为突出,其教、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旗下筹款学校的设置等,均为世界其他国家慈善专业学历教育提供了重要参照样本,学界对此已多有论及。欧美和日韩其他国家高校也开设有各具特色的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慈善专业课程。

我国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起步较晚。一般认为从1998年清华大学设立NGO研究中心起,开始了我国高校慈善专业教育的前奏。不过此后我国慈善专业教育工作,多为慈善理论研究、慈善课程通识教育和慈善行业人员培训等三方面,并未进行慈善专业学历教育。2012年北师大珠海分校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正式开启我国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帷幕。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35所高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学历教育,涵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博)三个层级,是为慈善学专业学历教育的“正规军”。此外,还有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虽未设置慈善本研专业,却同样把慈善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主题,据此培养出一批慈善相关研究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是为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游击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还会通过校企联培等方式,为慈善公益从业人员提供慈善理论指导和实务培训。此举虽不属于学历教育,但也对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一并附带言及。

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虽然处于自我探索阶段,但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呈现出快速拓展的态势。就其发展现状而言,可以归结出如下几个特征:(1)学科属性方面,慈善专业基本被划归至管理学门类之下,以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当然也有硕博层面的慈善公益专业,挂靠在社会学门类之下。及至当下,“慈善学”尚未发展成为一门名正言顺的学科类别。(2)学历培养层面,高校慈善专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及专科教育为辅,这与常见的学科人才培养由本至研的发展路径相反。(3)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慈善专业主干课程为管理学和社会学相关课程,而在慈善伦理、慈善历史、慈善经济等课程设置上则多有不及,同时也存在理论课程居多而实务课程偏少的情况。(4)毕业去向方面,现有慈善专业高校毕业生去向基本能够达到专业对口的程度,各类非营利组织及政府民政相关部门成为主要就业领域,也有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及自主创业等。(5)学术研究方面,主要分为对历史时期慈善事务的研究,对当前阶段慈善事务的研究,以及对慈善相关学科概念的研究等三部分,彼此之间虽有交错,但互动融合尚浅。

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若干认知

思想认知是实践行为的先导。谈论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先对慈善教育若干问题有一清晰明了的认知,否则容易出现疲于应付却无妥善解决之道的紊乱情况。本人认为若要推动高校慈善学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对如下问题作出明确回答。

首先,高校慈善专业教育的根本凭据在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设置慈善专业,并非上级领导一时兴起,也不是专家学者为便于研究而开设,更不是高等教育跟风赶时髦的表现,而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已经堪称繁荣昌盛,相当巨额的“慈善财富”已经成为增进民生福祉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然而当下,我们并没有足量的专业人才来为快速发展的慈善公益事业提供科学规划和运作管理,以致慈善乱象的发生概率极大增加。有鉴于此,我们才需要在慈善从业人员自身实践摸索之外,通过高校教育平台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科学精神、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的慈善专业人才,确保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有量的飞跃,同样有质的提升。

其次,高校慈善专业教育需要认知和把握好慈善的“三个维度”。所谓慈善的“三个维度”,指的是慈善学、慈善史、慈善文化。慈善学是尚未形成但却可能形成的一个学科门类体系,慈善史是与过往慈善活动相关的人与事及物,慈善文化是业已积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观念,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高校慈善学专业主干内容。高校慈善专业学生通过数年专业学习,需要掌握并理解上述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培养出一支兼具科学技能与人文情怀的慈善运作管理队伍。

再次,高校慈善专业教育应当遵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知识体系高度细化的今天,“术业有专攻”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内行人做内行事已是行业稳健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慈善事业的发展亦不例外,其需要专业性慈善人才提供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持续发展的慈善项目,以及应对突发风险的抗压能力。高校慈善专业教育的人才输出,恰好能够搭配慈善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效化解上述问题。至于高校慈善专业教育的“职业化”理念,则是指慈善专业学生应该超越书本框架,接受系统化的慈善项目开发管理训练,学会如何主动构思、发现、组织、运营和善后一个慈善项目,进而改变慈善项目临时应急性和自发生长型的行业特征。

最后,高校慈善专业教育需要保持底线并追求高度。所谓底线,指的是慈善专业教育应当始终谨守普惠奉献理念,即慈善专业人才应当牢记,慈善公益项目运作管理的首要准则在于能否让社会公众从中受益,而非自身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上便是对慈善专业教育提出伦理规范要求。所谓高度,指的是慈善专业教育应该尽可能追求慈善财富的保值增值力度,即慈善专业人才可以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对慈善财富展开科学管理和适当资本运营,确保慈善项目能够持续获得资金支持,这也是慈善事业兴旺发达的必要保障。客观而言,高校慈善专业教育的底线和高度,存在对立分歧的一面,但也有统一融合的一面,最终目标都在于更好地发展慈善事业。

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虽已取得突破性成绩,但作为一门尚在探索期的“预备”学科,其在学科类别归属、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学生毕业去向、学术话语建构等各方面,均有大量可以反复研讨的空间。本人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是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构筑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的高校慈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有慈善本科专业悉数划归管理学门类,此举并无不妥,亦是目前慈善行业急需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反映。然而,作为一个覆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多个学科门类的新兴专业,慈善专业理应避免陷入管理学单一学科的视角,而应该广泛汲取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并在慈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追求之中加以融会贯通,培养出一批精通兼具的交叉性与跨域性慈善专业人才。就本人慈善研究经历来看,认为高校慈善专业学科归属方面,可以在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培养层面做出适当调适。本科层面的慈善专业,主要划归管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类别较为妥当;硕博研究生层面的慈善专业,则可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而划归不同的学科门类,比如慈善项目管理方向划归管理学,慈善史方向划归历史学,慈善经济方向划归经济学,慈善法制方向划归法学,慈善伦理方向划归哲学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此尝试,可以有效化解慈善专业学科归属不甚明晰的问题,各学科之间也可凭借对慈善事业的共同认可理念而加强彼此间的交流碰撞,并通过慈善这一跨学科专业来拓宽本学科研究边界,深化本学科研究深度。

二是形成核心课程与外延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统一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慈善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围绕慈善管理运作流程来开展授课,同时也会通过具体慈善项目来开设专业课程,但是对于慈善人文研究方向课程的开设则明显不足(作为通识课程的慈善公益导论除外)。故此,我们理应将慈善史、慈善文化、慈善伦理、慈善法制等课程纳入高校慈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是限于慈善项目管理课程。除此专业核心课程以外,诸如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民政事务、中国政府与政治、金融理财等专业外延课程也要因地制宜加以开设。与此同时,高校慈善专业所设课程不能够仅限于课堂理论教程,而应该深入到慈善实务当中,以此检验理论课程结论是否合理。所谓深入慈善实务之中,不仅是指让慈善专业学生简单接触慈善项目管理运作工作,更包括让学生积极加入慈善组织,以此体验其日常运转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慈善实务培训,以此了解课堂以外的慈善工作流程;让学生前往民政部门调研,以此明晰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协作设计小规模的网络慈善项目,以此体验慈善工作的得失等。凡此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弥补理论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的慈善专业人才。

三是打造专-本-硕-博一体贯通的高校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层级。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而言,目前专业化慈善人才数量极为不敷。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培养多层级的慈善专业学历人才,从不同环节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专本层级的慈善专业毕业生,应该更加倾向于从事一线慈善实务工作,保证慈善项目能够落到实处和见到实效,而非停留于文件指示和事后总结层面。鉴于此,专本层级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理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简明化、接地气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硕博层级的慈善专业毕业生,应该更加倾向于从事慈善项目的开发管理和慈善理论的学术研究工作,以此挖掘慈善事业的历史底蕴,提升慈善文化的魅力,驳斥慈善只是临时应急之需的谬论。鉴于此,硕博层级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将慈善理论研究放在与慈善实务操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博士层级应该更加重视理论研究),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多加开设慈善史、慈善文化、慈善伦理、慈善经济、慈善法制等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争议的课程。此外,对于尚未具备条件开办本科层级慈善专业的高校,可以先行开设硕博层级的慈善专业,并先行搭建起慈善研究院,待时机成熟,再行设立慈善学院。经过专-本-硕-博各层级慈善专业人才的协力共行,我国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当可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思想引导。

四是精心筹划并全力做好高校慈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帮助慈善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对高校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至慈善专业而言,虽然不能以就业作为衡量专业发展的唯一指标,慈善事业的人道奉献理念也决定其从业人员不能存有过于强烈的功利牟利意图,但是从高校专业长远发展角度看,不重视学生就业问题的专业必将被时代大潮淘汰,届时再谈构建慈善学科体系更无异于空中楼阁。在慈善专业学生就业诸多问题之中,首先需要着力解决慈善公益行业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的问题。笔者曾经于2021年9月与粤东某百年善堂从业人员有过交流,得知他们多半薪酬偏低,甚至有诸多善举是常年靠着志愿者无偿劳动方得维系下来。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年代,任一行业一旦薪酬待遇严重偏低,必将直接重创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热情与信心,最终摧毁整个行业的良性秩序与后续生存空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慈善行业。如果高校慈善专业毕业生长期无法获得相对体面的物质保障,那么他们必将大批量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如此就会直接影响到慈善专业的招生入学问题,甚至会做出挪移善款的贪蠹行为。长此以往,更可能让艰辛建立起来的慈善专业出现重归荒芜的尴尬地步。

五是涵养形成一种慈善专业文化,打造充实一支慈善研究队伍,这也是推动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软性保障。对于慈善专业学生来说,其专业素养是否过关,不仅表现在慈善实务技能方面,也包括是否具备慈善专业文化气质。譬如,认同慈善仁爱奉献精神,超越“有钱人专利”角度看待慈善,接受多元化慈善动机,强化慈善从业人员薪酬待遇的重要性,追求慈善财富保值增值的高度等。这些都是慈善专业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以后,理应涵养形成的专业文化理念。与此同时,慈善专业需要厚实、前沿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确保该专业学生能够接触并运用到最新的慈善理念,避免日后成为慈善事务流水线上固定“螺丝钉”。而且,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如果没有持续深入地慈善理论研究,高校慈善专业教育就极有可能变成常识性的慈善实务培训,届时再谈慈善学科建设则已是一件无从下手的事情。

总之,慈善学作为一门”待字闺中“的晨曦学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当前,高校慈善专业学历教育虽处初探阶段,但时代洪流对慈善事业的呼唤,已经决定慈善学必将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不过,时代机缘赋予慈善学无限发展可能的同时,也对高校慈善专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即社会各界需要一批兼具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的慈善人才,来为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慈善事业保驾护航。这就要求我们在慈善专业设置、慈善人才培养、慈善文化涵养、慈善理论研究等方面均作出大胆尝试与积极调适,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慈善专业队伍的需求。

(作者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公益研究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6290574/rmh36290574



上一条: 【湖南教育电视台】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新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下一条: 【红网】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新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