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前不久在郴州举行的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展现出了新的气象,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与古老的技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也让非遗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推出了诸多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体验项目,图为观众现场体验桃源刺绣VR。政协融媒记者蔡烨摄
传承是责任也是义务
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设置了“沉浸式情景非遗展演”和“非遗集市”两大板块,为观众带来了新体验。
走进非遗展演板块,1987年出生的醴陵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杏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清朝时的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釉下彩艳黑、海碧、草青、褐色、玛瑙高温颜料,创烧出釉下五彩瓷。如今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作为国瓷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刘杏说自己从小喜欢玩泥巴、做手工,2008年第一次接触醴陵釉下五彩瓷就喜欢上了这项独特工艺,后师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她从事该工艺16年,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
今年是刘杏第一次参加湖南省非遗博览会,她说:“看到丰富多彩的非遗门类,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行业,更加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1991年出生的李舒予是安化县永泰福千两茶非遗传承人,她对千两茶的传承更多来自家族的熏陶。
千两茶始创于清嘉庆年间,是以其老秤一千两得名。千两茶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中加工最为复杂,加工周期最长,单独重量最大。千两茶所用竹篓,既是加工工具同时又是包装,被称为世界茶王,其外形古朴,通体乌黑油润,汤色如桐油般金黄浓稠,松香浓郁,且逾陈逾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舒予的父亲是千两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经营的永泰福千两茶是200年的老字号,至今已传承8代人。
“我们家的祖训是:茶饭茶饭吃一辈子,宾主宾主处一辈子,切勿吹红踩绿。”李舒予说,出生于茶叶世家,从小跟茶叶打交道,很多茶农靠茶叶吃饭,对自己来说,传承是责任也是义务。
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在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还展示了一条世界最长的侗族织锦,该作品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
1991年出生的龙利菊来自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坡村,她作为侗锦织造县级传承人前来参展。
“侗锦在我们侗族家家户户都有,基本上所有的妇女都会做,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龙利菊告诉政协融媒记者,早年她迫于生计一直在外务工,2016年听闻家乡在发展侗锦产业,果断回家学侗锦织造。作为年轻人,因为善于沟通学习,她逐渐成长为文坡村侗锦传承基地的管理人。
“因为侗锦,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好女儿。”龙利菊说,家乡很多人回乡重新织起了侗锦。侗锦织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打开了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的窗口。如今,基地从业人员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侗锦织造技艺转化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
“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侗锦及侗族文化。”龙利菊说,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学习侗锦技艺,并代代传承下去,侗锦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为非遗插上“数字翅膀”
在“非遗集市”板块,桃源刺绣VR是全场的亮点,现场带上VR眼镜即能体验立体的桃源刺绣之美。该项目由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巍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
王巍成立的“非遗数字化工作室”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25岁。工作室依托创意设计及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搭建湖湘非遗数据库与数字化平台,联合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承与科技创新。
桃源刺绣作为湘绣之母,早年隐匿于山水之间。其历史渊源、绣法针线,都是湘绣的开山鼻祖,其地域特征强、艺术品格高。
“桃源刺绣因其发现时间较短,数量稀少,在学术研究、传承保护、商业探索等方面值得关注。”王巍说,通过实地调研与走访,他发现许多非遗传承手艺人,他们的手艺经得起岁月的沉淀,但因年老、思想相对保守等原因脱离了时代的审美。
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非遗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2016年,王巍带领团队启动了“一物一匠——发现非遗守护人公益计划”,并开发出桃源刺绣VR项目。通过将刺绣在造型上、风格上、空间上进行结构、提取、重建,实现三维空间的转译,从而实现桃源仙境 VR数字化空间。
王巍说:“非遗年轻化、潮流化、生活化的理念成为趋势,在遵循现代使用情景的规律下,让非遗融合更多现代、前卫、科技的元素,以焕发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勃勃生机。”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gshengnet.com/info/3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