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
 欢迎您访问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网站!今天是:

【光明论坛】坚持高质量发展 顺应新时代呼唤

来源:光明网 作者:虞浔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4日 17:01 点击:

【光明论坛】

作者:虞浔(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精准判断国情社情民情,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天的中国需要高质量发展。于内而言,改革开放挺进深水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的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于外而言,我国正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以协调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展。以绿色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让发展更加可持续。以开放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深化改革,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共享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建设规范高效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产权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打通发展堵点淤点,保证市场上下游顺畅运行,发挥大市场大产能优势,不断释放内生原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新动能,放宽电信、医疗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循环。通过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联合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动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的布局,实现高质量、高效能、高效率的生产力发展,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同时我们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新质生产力重新赋能传统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应立足自身实际,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忌一哄而上,出现“泡沫化”发展。

落实重点领域任务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必须围绕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布局,才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在刺激、鼓励传统消费市场同时,积极挖掘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消费市场,促进高品质消费,形成消费—投资的良性循环,拓宽内需市场。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通过营商环境建设、信用体系构建等方式规范市场健康发展,落实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改革,健全企业治理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推行“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在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特别是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逐步建立各领域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村产业科技创新和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宜居和美乡村。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促进资源在城乡间流动配置,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一体化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保护色,通过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优化共同富裕路径,在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重点领域不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供给,夯实民生保障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4日 11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4-03/14/content_37202590.htm



上一条: 人民网评:共促权益保护 激发消费活力
下一条: 【光明论坛】以中华体育精神铸魂育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