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近年来,我省区域发展格局不断调整优化,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存在重点核心区域发展迅速、偏远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不同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等现象。为此,应立足我省发展实际情况和各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打破协调发展障碍、防止区域间利益格局固化,推动全省各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通经舒络”,扫除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区域协调发展应以优化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结构为主要目的。当前,我省应着力完善协调机制、精准协调方式、提升协调效率,从而有效扫除各区域协调发展阻碍。一是积极破除行政壁垒带来的资源抵制。受行政流程和行政手续影响,全省不同区域之间难以高效率、高精准度、充分实现资源流畅运转和协同利用,为此各级政府应深入把握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精减行政流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破除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束缚。二是廓清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市场壁垒。着力破除区域市场保护主义和资源垄断现象,大力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努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三是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搭建跨区域发展网络平台,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促进更为高效便捷的合作,推动全省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更加充分。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域协调发展应以增强各区域内部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抓手。一是促进区域发展动力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全省各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系统转换;二是不断壮大各区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并完善以三大主体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建好用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区域的创新潜力,抢占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三是引导并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增强感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节点的能力,以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的需求。
强化“一体联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平台。区域协调发展应以打造区域间互助联动的公共平台为重要途径。一是搭建区域互助机制。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和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应通过搭建区域间互助交流平台,促进区域要素的均衡跨域流动,实现区域之间的共享、平衡发展。二是建立区域协调创新“联合体”。协调好不同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推动创新主体协同进步、创新要素在区域间高效流动、创新成果跨区域加快转化,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新格局。三是加强联动平台建设。以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为契机,统筹整合全省各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协同创新能力、信息共享能力、要素互动能力的省级公共发展平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支撑”,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区域协调发展应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为有力保障。当前,我省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政策的制定、实施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作为区域协调发展引领者、“排头兵”的作用,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确保各区域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区域力量;二是设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比如设立专门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部门、区域协调发展联动部门,统筹制定实施全省各区域间联动、互补发展策略;三是促进完善全省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发展政策、区域规划和法规体系,明确相关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微观主体的支持,又要强调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比如在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区”建设中,应加快健全与地区功能分工充分适应的精准财税政策体系和利益平衡机制。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1-12/23/content_155578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