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
 欢迎您访问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网站!今天是:

【学习强国】周秋光:关于当前慈善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建议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周秋光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 14:34 点击:

慈善公益报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时代的慈善事业需要新定位、新使命和新任务。

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慈善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慈善文化理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指引着大众重新认识公益慈善事业的对象、方式、价值和目标等。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真正走出地理与心理双重层面的“熟人”世界,走入完全意义上的“陌生人”世界。施善者与受助者可能互不认识且毫无交集,却能凭借互联网平台完成一次又一次善举。这是对传统慈善的重力冲击,打破“爱有差等”“道德瑕疵者不予施助”“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等传统慈善观念禁锢,有助于施受双方自由地表达对慈善的看法。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让“人人可以慈善”与“时时存在慈善”变成肉眼可见的事实,尤其是网络公益项目的出现和手机客户端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施助他人或向他人求助。这与非大善者不能载入史册、非亲见善举不足为信的传统慈善理念截然相反,表明科学技术革新与慈善文化变化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再次,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索“义”与“利”的平衡点。互联网创富浪潮过后,如何形成由富而善的逻辑思维,然后通过公益慈善来实现适当程度的财富共享目标,已经成为当前慈善事业的重要社会价值,这也是传统慈善文化所不具备的内容。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体现出文明互鉴的时代特征。传统慈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缺少与西方慈善文化的交流互动。即便近代以后这种情况已有质的改变,却依然囿于多种因素而难以促进中西慈善相互融合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红利,让一般民众能够以亲历者身份,切身感受中西慈善的异同,进而更好地认识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

二、政府部门在推进慈善文化建设上应如何着力?

政府在推进慈善文化建设上,责任重大且至关重要,但又不能包揽包办,而应发挥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明晰慈善事业定位和自身在发展慈善事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慈善不是政府社会保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民间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故此政府不能以行政管理模式对待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而应在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慈善事业繁荣发展。

其次,政府部门应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统筹战略格局之中。有鉴于此,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文艺界、影视界和学术界创作出更多更好宣传慈善文化的作品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慈善文化的需求,并在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

再次,政府部门应将推进慈善文化建设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一旦没有慈善事业的繁荣,慈善文化建设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政府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人士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营造出人人向善行善的社会氛围,这就是在间接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最后,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培育慈善文化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华慈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不绝,关键在于历代青少年通过教育的方式,对旧有慈善文化予以认同和创新。当前,政府可以在中小学和大学开设慈善文化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涵养广大青少年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三、慈善文化如何更好地助力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贫富问题,收入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此时,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在调节财富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真心实意且孜孜不倦地投入公益慈善活动,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至少有两种做法值得深入探索:

一方面,政府部门出面引导,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慈善文化之中的社会共享理念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价值准则,并在全社会形成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共识,进而为过高收入者与过低收入者之间提供一个财富逆向回流的舆论支持渠道,尽可能规避贫富问题所带来的社会潜藏危机。尤其对于积累下可观财富的精英群体来说,社会共享理念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捐赠出自身部分财富,用于救助帮扶社会困难群众,或为人民大众提供无偿性公共服务,以此有效化解因财富及资源分配产生的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主动传承、弘扬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仁善文化,形成人人可行善与人人能行善的社会良善风气,进而为动员富者捐赠财富帮助困难群众,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社会贫富问题,为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如何将慈善文化与倡树良好的家风家教结合,从而引导人们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良好家风的养成,不仅是家庭和睦昌盛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风气,而后者正是涵育慈善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通过倡树优良家风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首先,从家庭教育着手,倡导为人父母者将慈心善念融入日常家庭教育,通过自我善举等言传身教的方式,推动孩子从小养成仁爱观念,懂得关怀帮助弱小群体,为其成年以后践行慈善活动打下最初基础。

其次,从学校教育着手,家校协力推动优良家风建设进入校本课程,并主动在家风校本课程当中融入仁者爱人、友善互助、志愿服务等慈善文化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等方式,让家校师生圈际形成常态化的仁善氛围。

再次,从国家宣传政策着手,通过互联网、影视、文艺等方式打造宣传优良家风的作品,引导全体公民朝着和睦团结、友善互助、爱国爱家的优秀家风路径进发,借助国家宣传平台使仁善助人理念广泛传播,达到既能养成优良家风、又能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目标。

五、如何发挥慈善文化在促进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对广大城乡社区居民来说,慈善文化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慈善活动的兴办,又对和谐美好社区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发挥慈善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跟进:

一是宣传和推广传统慈善文化之中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观念,推动“熟人”慈善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社区作为以同一地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居民即便彼此不熟悉,也有着共同的活动圈际、管理规范和物质利益等,可称为地理范畴的新式“熟人”世界。故此,社区居民的长期相互帮扶,必将带动整个社区友善互助风气的形成。尤其是在农村社区,物质生产的不发达与左邻右舍的亲朋关系,更让互助帮扶之举有了延续发展的必要。长此以往,社区善治格局形成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熟人”慈善文化精髓也能够为当代居民所接受认可。

二是认可和宣传互联网时代慈善文化新理念,借助技术红利手段推动社区慈善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需要全面提升各阶层、各年龄段民众对互联网慈善多层面多视角的理解,为此应当联合当地政府、慈善组织和互联网行业,针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慈善项目商业化、受助对象陌生人化、行善人员大众化、行善时间全天候化以及行善流程无纸化等新的特征,作出全面细致的文字解读和精准有效的因应举措,帮助年轻人和老年人准确抓住互联网慈善的核心要义与常见做法,激发群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助推所在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区提供更多社会资源。

(作者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465370984375286316&item_id=6465370984375286316&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上一条: 【人民日报】周秋光 | 关于当前慈善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建议
下一条: 【人民日报】向玉乔: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