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琴”
——访2022-2023年度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科研标兵夏雄军教授
夏雄军,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办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艺术类专业考指委委员、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湖南省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2022-202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级基地项目2项;发表CSSCI刊物论文3篇;获评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学会先进工作者。
本报记者 李龙宇 万花此间开,惟闻风琴音。不同于寻常学院的肃穆宁静,驻足于德乐楼前,丝竹婉转盈入耳,清歌缭绕动梁尘,欢快祥和的艺术气息如同一泓清泉从微掩的大门后涓涓淌出。伴随一曲悠扬的手风琴旋律响彻暮春清晨,夏雄军又开启了他投身于音乐事业的新一天。
寄情于琴 弦歌不辍
数十年深造于艺术殿堂,夏雄军与手风琴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从初窥门径到登堂入室,最终成为如今久负盛名的手风琴演奏家,“是手风琴带我走入了音乐,也是手风琴让我找寻到自己的理想。”他的目光在这间摆满乐器的静室里流转,最后汇集到一架制作精良的手风琴上,琴面光洁锃亮、一尘不染,其主人养护的细心程度可见一斑。
“我本科就读于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四年间我曾一百多次在舞台上呈现手风琴独奏,那时的师大人很多都听过我的演出。”谈及自己与音乐学院的渊源,夏雄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对音乐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的夏雄军而言,这座矗立于新棠巷口的教学楼不仅是他延续音乐热爱、展现艺术实力的新平台,更是他深化理论研究、潜心科研的新契机。
普罗大众对音乐专业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术科层面,即能弹、能唱、能跳。“搞音乐也能做科研?”这是许多人甚至业内人士都存在的疑问。“许多教师觉得从演奏演唱转向科研很有难度,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到中间的桥梁。”夏雄军指出,从第五轮教学评估开始,科研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不再局限于课题论文等形式。作为艺术学科,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戏曲文化,艺术实践已经囊括在科研的范畴之中,“拿到双创或是国家金课奖项,与写作一篇论文一样,都是‘大科研’的成就。”
夏雄军潜心探索“大科研”理论,在这条缺乏前人经验的新路上,他花费了人生的整个黄金时期来闯荡。“当初廖勇院长(现音乐学院院长)从北京调来时,特意谈到师大有个‘夏雄军’,弹手风琴很厉害。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光会弹琴还远远不够。”夏雄军提及自己的科研生涯,“突破”二字一直贯彻其左右。从最初纯粹的演奏,后来开始尝试手风琴乃至各类器乐的拓展,到网络音乐研究,再聚焦于音乐教育、非遗挖掘等高层次学术研究,“将课题论文中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和术科融合起来,理论研究与术科擢升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就是对‘大科研’的最好阐释。”研究在做大做强,成果在丰富完善,“大科研”理论的神秘面纱在夏雄军层出不穷的艺术实践中被缓缓揭开。
琴瑟和同 桃李竞园
日前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成功获评国家A级学科。这不仅是音乐学院人的荣耀,更在师大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夏雄军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如果我们还想往上走,需要大家一起参与到学科建设中,达到‘师生共奏、琴瑟和同’的境界,这是我整个过程中认识最深刻的,也是眼前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科研需要的不是一己之力,而是群策群力。作为分管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夏雄军尤其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在学院成立了音乐教育、非遗研究等七个科研团队,以团队科研为抓手,致力于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在专业教学中,他组建的“FTPRI研究团队”,基于“采·编·演·研·融”能力,对音乐研究生进行进阶式螺旋上升培养。FTPRI,即采风(Field work)、技术(Technique)、表演(Perform)、研究(Research)、融合(Integration),讲究“讲台+舞台”结合、学术研究和跨学科融合,是一个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团队成立后,研究方向明确、管理制度健全、组内成员齐心协力,产出了一系列高品质成果:“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FTPRI’进阶型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获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高师音乐专业研究生‘五维一体’培养模式研究”获批省重点教改课题。
“科研与育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夏雄军一贯把育人作为科研的落脚点,在做好自身科研的同时,坚守育人为本的理念,以自己的科研感悟与成就吸引学生、示范学生,引领学生走上科研之路。同时,他还坚持以科研促进育人,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科研规范、团队意识和学术道德。这是一名高校教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的执着,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心系家国、为党育才”的坚守。
教育既离不开春雨的滋润“无声”,又离不开秋风的严厉“无情”。夏雄军坦言:“我很尊重学生的意见,但也相当重视细节,甚至严格到有些‘可怕’。”相较于给每个学生单独授课、指点,他更热衷一种气氛更为紧张、效果更为显著的方法:将所有学生聚集到一起进行切磋探讨,出现问题便当面指出。在研究生团队中,他专注于每周创设的组会,不管忙闲都亲自到场,和学生一起讨论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要求团队成员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琴鸣于弦 声闻于心
学在师大,心系家国。在夏雄军看来,学音乐绝不只是为了音乐,“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也要用自己所接触的东西作出贡献。”
用音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增强国际话语权,是夏雄军多年来专攻的方向。2018年,受国家汉办委派,他带领音乐学院队伍远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开展“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海外万里行”文化巡演活动,行程2万余公里,辗转俄罗斯、白俄罗斯8个城市,演出6场,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为中国文化的魅力折服、倾倒。夏雄军感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用音乐的纽带和语言播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也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
“中国有个典故叫‘鸣琴而治’,意思是以礼乐教化人民,我们做音乐也要达到这个效果。”在夏雄军心目中,艺术从不是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而是易于理解、雅俗共赏的。他谈及,目前很多音乐家和美术家都喜好抽象创作,但过度发展却易陷进技术化的桎梏。“我并不反对这种现象,却不认可这种趋势,因为老百姓有时不一定看得懂。”大道至简,这是夏雄军的音乐创作准则,也是他的为人处世信条:任何艺术家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创作人民看得懂、听得懂的作品,人民才喜闻乐见;只有贴近人民,作品才能拥有生命,才能够作为经典流传下去。
“我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只要认定的事情就要做完、做好;我的职位也不允许我‘躺平’,弹琴对我来说是兴趣爱好,但科研却是一种责任。”即使目前音乐科研任重道远,夏雄军,以及像他一样的音乐工作者们依然保持着澎湃激情。他们还有琴,可以为自己、为中国艺术事业“弹”出一个光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