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ENGLISH
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
 欢迎您访问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网站!今天是:

【致敬40年·教师风采】读懂中国征文作品展(一)

来源: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新闻网 作者:李恩铭 黄子怡 朱雪华 李欣茹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7日 15:23 点击:

红心向党育英才——记白解红教授

岳麓山下,有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外国语学院。在这个团队里,有一位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她便是国家教学名师、“明德教师奖”获得者白解红教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句庄严的承诺,是白老师作为一名党员,同时是人民教师永远不忘的初心。她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入党,是我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仪式。党的奋斗精神,给了我面对人生坎坷的精神力量,做好一名党员,是我终生的追求。” 白老师的初心使命跨越光阴流转,用真心浇灌朴素伟大,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岁月不变向党初心

白解红出生在永州市宁远县,喝着清丽的九嶷河水长大的她,197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对她来说,坚定向党始终贯穿于求学和教学的岁月中。

1980年,留学澳大利亚的白解红毅然选择回到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投身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她说:“我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二担任学生支部书记,祖国刚刚改革开放,急需大量外语人才,我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对白解红而言,祖国始终是她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青春学子到白发苍苍,岁月的变化里不变的是她坚守的那颗纯粹的向党向祖国的赤子之心。

回国伊始,白解红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经常下寝室与学生交流,分享成长经历,培养爱国情怀,传授读书方法,强调听说读写结合,勉励学生多担当多磨炼,做有益于社会的人。1991年,白解红获得了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2018年,66岁的白解红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负责修订南苏丹《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并亲自编写援南苏丹《小学英语》,积极分享优秀教育经验,贡献中国方案。该教材已经在南苏丹正式使用,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自信与担当。对于党的“脱贫攻坚”工作,白解红更是以身作则,积极带领博士生一行去到扶贫联系点的麻阳县楠木桥村调研教育、医疗、产业等发展情况,探索扶贫长效机制。白天,白老师带领调研小组走访慰问贫困村民,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和实际生活困难,帮助村民采摘和推销麻阳冰糖橙,并送上爱心慰问金。晚上,白老师也顾不上休息,组织调研组召开以扶贫帮困话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

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白解红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理想信念。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留下的痕迹都是在向党和祖国诠释着白解红将一生献给党的忠诚之心。

流年不消奋进脚步

白解红对待学术研究始终秉持着求实严谨的态度,在学识探索的路上步伐坚定,踏实地踩下每一步脚印。

在湖南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白解红对语法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徐立吾老师经常表扬的学生。那时学习条件差,上语音课没有教室,没有座位,没有教材,几个班的学生挤挤一堂,在寝室里上课,在闲暇时练口语,有时坐在铺上,有时站在走道上,认真地听老师录下的音。尽管条件艰苦,她依旧刻苦学习。当时听音没有文字教材,只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猜,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会意。白解红苦苦思索,她悟出了个办法:她听音时,闭着眼睛听,打开眼睛背,边听边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白解红学习热情高涨且能够持之以恒。练习口语时,她一遍遍反复不厌其烦;她热情高涨且持之以恒;学习语法时,她刻苦钻研且不断深入;背课文时,她心无杂念且聚精会神。钻英美文学,她像蚂蚁啃骨头,虽然点点滴滴但她锲而不舍。每天闲暇的时间里,她背单词背笔记,废寝忘食。她在图书馆里查阅书籍,如饥似渴,饱学知识。虽然条件艰苦,但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决心,白老师自踏上外语教育的道路,便一刻都没有停息前行的脚步。

在白解红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她曾作为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语言学方向学科带头人、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副校长,全程参与学科发展,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最主要的决策者、实施者、带头者之一。白解红在教育和语言研究战线辛勤耕耘的40余年,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也是首项外语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两次,主持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视听说”和国家级“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教学团队”项目,培养了硕博士近70余人,是语言学科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名师。

白解红秉持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报国理想,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全国高端外语人才数据库”,弥补了我国在高端外语人才信息资源建设上的不足;其专著《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开国内相关研究先河,她也是国内最早系统地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学者之一。在白解红及其同仁共同努力下,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跻身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为全国六个同类学科之一。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术、持之以恒、孜孜以求、致力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学术方向,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白解红以其宽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她以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学者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

时光不减大家风范

白老师1994年任教授,2000年开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开始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近20人,硕士50余人。她长期坚持为研究生上课,《语义理论》、《认知语言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年近古稀,白解红教授依然不忘“做人、读书、写文章”七字育人理念,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率先垂范。在常年的教学工作中,白解红教授身体力行,以教学教改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带动外国语学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白解红教授积极为学生创建学术平台。由她提议、创办的“麓山语言学论坛”已经坚持近10年,开坛56期。每期主要由博士生或优秀硕士生主持,培养和锻炼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的学术素养、学术诚信、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省内外外语界均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达到了双一流学科要出经验,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辐射的目的,引领和支持其他高校共同发展。

薪火相传,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白解红教授带头关注教书育人,尤其关注中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在本学科及全学院都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在她的影响下,她身边的师生都主动、自觉地锤炼自己,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白解红老师从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学生的引路人,积极参与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白解红教授退休后,每年仍坚持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未来教育家竞赛等活动,不辞辛劳,随时需要随时到位。同时,每年还积极参加指导学校未来教育家奖的比赛工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积极指导学生参赛,但从不违反原则,而是积极倡导立德树人。这些赛事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己也感到欣慰。她对学生有要求又能适时给予肯定,轻轻点拨,温柔鼓励,会抚平学生迷茫带来的不安情绪,她那中气十足的话语蕴含着多年积淀后的笃定,关切的目光中传递着教育情怀,将仁爱精勤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播种在这些未来老师的心灵深处。有学生感慨说,白老师是其心中最具有“大先生”风范的先生。

“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白解红“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她坚守教育理想,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阐释了人民教师工作应尽之义。

白解红教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一名人民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磨砺了一颗赤子之心,她是扎根在红土地上的追梦人,她始终用自己的努力奉献于她一生忠诚、热爱的教育事业。

不忘初心,不忘入党誓词,一生育人报国,白解红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处处体现出一个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风范。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白解红又开启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征程。

 

文必有益于天下——记蔡镇楚教授

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先生:朱颜粲然,精神矍铄,笑谈之中旁征博引,举手投足尽显风度。作为当今名士,却丝毫不因自己的成就与资历而倨傲,学生对他最直观的感受是“即之也温”。他是文学院成长变迁的见证者,也是莘莘学子的人生向导。他毕生致力于“诗话学”与“茶美学”研究,勤奋耕耘,著作等身。

他,就是文学院德高望重的蔡镇楚教授。

书卷半屋藏学问,油灯千夜话古今

蔡镇楚出生于湖南邵阳的“油茶世家”,著名军事家蔡锷为其叔祖父。深厚的家学底蕴铸就了蔡镇楚先生潜心学术的文人风骨。

经籍爬梳,山涧考槃。“文革”岁月中,蔡镇楚因“海外关系”遭受不公待遇,下放到山区中学。远离学术中心,研究异常艰难,蔡镇楚却开始了诗话文献的搜集整理。上世纪八十年代,蔡镇楚进入中国社科院,蒙受钱钟书先生亲炙,系统研究诗话学。1988年,《中国诗话史》刚刚问世,就得到钱钟书先生的大力褒扬,随后《诗话学》付梓,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图书馆珍藏。他在《文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中国诗话与朝鲜诗话》《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中国诗话与印度梵语诗学》等,引起学界巨大反响;《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被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译成英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一期,成为中国第一篇对外传播的诗话研究论文。

1990年,中韩尚未建交。因汉城大学等高校将《中国诗话史》定为博士生教材,韩国方面邀请蔡镇楚赴韩讲学。经外交部特批,蔡镇楚登上汉城国际学术讲坛,这在中国大陆学者中尚属首次。1996年,蔡镇楚与中韩日等国(地区)学者在韩国大田市创立“国际东方诗话学会”;2018年秋,国际东方诗话学会第11届学术大会在长沙召开,来自马来西亚的现任会长詹杭伦教授正式授予蔡镇楚教授“创会元老奖”。

作为湖南师大古代文学原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蔡镇楚率先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填补了文学院本科、硕士学位课程设计的空白。由于博士点建设需要,蔡镇楚又被调往文艺学学科,作为“文化批评与文化产业”方向导师参与了文艺学博士点申报工作。

关注民生谋发展,经世致用铸精神

“三湘儿女多奇志”。蔡镇楚继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南精神,密切关注社会。世纪之初,受省委宣传部邀请,蔡镇楚撰写了《湖南精神读本》一书;2018年9月,蔡镇楚新作《湖南人的精神》出版,这是先生对湖南精神的一次系统总结。

茶产业,是绿色产业、民生产业。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茶文化,乃是茶产业的重要支柱。蔡镇楚因诗词研究与茶结缘。他与湖南农大茶学博士点、湖南省茶业协会长期合作,指导培养出湖南农大第一个茶文化博士。蔡镇楚的《中国品茶诗话》《中国名家茶诗》《茶祖神农》《茶美学》等著作,为茶文化研究拓展了新境界。

湖南茶业有幸,中华茶文化有幸。二十年来,蔡镇楚倾力打造茶陵中华茶祖文化园、湘茶文化博物馆、白沙溪黑茶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品牌。2016年,北京大学启动《中华茶通典》编纂工作,蔡镇楚担任编纂委员会指导专家,为茶学专业化、理论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鸿儒行山多雅兴,师心化我尽风流

“自古名士多风流”。无论是治学还是授课,蔡镇楚的风格犹如溪行山涧,于涓涓细流之中见出潇洒气韵。先生给学院中文基地班讲授唐宋诗词,常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岳麓山间上课,师生一边讨论,一边开展文艺活动。“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文学院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先生和他们一起登山览胜,赋诗填词,说书唱歌的欢快情景。

素以学术著称的蔡镇楚至今笔耕不辍,现已出版长篇小说《白沙溪》《出城》《三十九铺》等,特别是2018年出版的《世界茶王》,描写世界茶王、茶女与明朝北方边防军将士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弘扬了益阳黑茶商队在朱明王朝实现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成为第一部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的历史传奇,也是中国“万里茶道申遗”的奠基之作。他撰写的《五岳赋》《中国传统节日移檄天下文》《辘轳体七律·我为盛世写华章》与《邵阳油茶赋》,或大气磅礴、汪洋恣肆,或情意恳切、风骨清高,彰显出中华复兴、大国崛起的宏伟气象。

“风云过目常矫首,桃李成林赖躬亲”。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蔡镇楚将学生作为学术生命的延续,教育学生精研学理,从文报国:“我怕大家迷茫,无道路、无方法、无志向、也无目标,懵懵懂懂读完四年大学”,“我们对文化要有自信,中华文化就靠我们传承了!这些都是我们分内的事。”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数十年教学,亿万字著述,怀抱着文人风骨和党员本色,蔡镇楚用学者的方式为中华文化培育新苗、保存火种。尽管已退休数年,但当毕生研究成果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时,蔡镇楚又踏上了新的学术征程。功名过眼,文化永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华文明的“长征路”远未结束,先生的传奇故事仍将继续。

 

匠心育得稻花香——记我国杂交水稻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陈良碧

岳麓山下,湘江西岸,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屋顶露天水稻实验室,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躬着腰专注地播种谷粒,他沉浸在忙碌之中,全然没有察觉到走近的我们。他便是杂交水稻研究专家陈良碧教授。

要让乡亲们顿顿吃上大米饭

陈良碧1956年出生在湖南沅陵县一个贫穷山村。年少的他,每天放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放牛、养猪、做饭,小小年纪便成为干家务的一把好手。每到春耕时节,他如大人般挑着沉甸甸的秧苗行走10余里小路到山旮旯的稻田插秧。村里山多田少,吃饱饭是祖祖辈辈的奢望。吃着红薯、玉米饭长大的陈良碧萌发出强烈愿望,长大后一定要让乡亲们顿顿吃上大米饭。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陈良碧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他如饥似渴的学习,周末不休息,寒暑假也很少回家,他既是事事带头的班长,又是学业优异的好学生。大学毕业留校,成为湖南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周广洽教授的助手,并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此走上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之路。

1988年11月,陈良碧随周教授参加湖南省农业厅在安江农校召开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协作攻关”第一次会议。袁隆平老师将“安农S-1”杂交稻育性感光特性等基础理论研究任务交给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周教授任课题负责人。当获知有幸参加袁老师两系法杂交水稻科研课题时,陈良碧十分激动,决心抓住难得机会,认真向袁老师学习,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追赶太阳的人

多年来,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遵循光敏核不育系概念,即光照是影响杂交水稻不育的主要因素,长光照射诱导不育系花粉不育,短光照射诱导花粉可育。

1989年,陈良碧负责研究调控“安农S-1”花粉育性的临界光长。经过60多天的精心培育“安农S-1”如期抽穗开花,但进行花粉育性检测时,他一下子傻眼了,经长短光处理的材料中没有找到1粒可育花粉,无法确定调控“安农S-1”花粉育性的临界光长。课题组的老师们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感到震惊和质疑,陈良碧倍感压力和困惑。经反复检查实验后,他大胆提出新看法,温度是影响不育系花粉育性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高低温处理实验证明,安农S-1的花粉育性主要受温度调控,高温诱导不育,低温诱导可育。

陈良碧提出的温度是影响不育系花粉育性重要因素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并被业界广泛认同。2001年他研究发明的《光温敏、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繁殖和鉴定装置》,成为全国鉴定两用不育系育性的通用方法,2008年制定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鉴定方法》成为行业标准,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稳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项技术也是2013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重要发明点之一。

陈良碧笑称自己是追赶太阳的人。为加快稻种研发速度,他湖南、海南两省来回奔波,哪里阳光充足、温度高,就在那里育种,因此他每个月下田种水稻,皮肤晒得比农民还黑。他的时间表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从事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40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国家重大攻关课题、“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配合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袁隆平院士为他颁发奖状

陈良碧获得过许多表彰和奖励,但他最看重的是2020年袁隆平院士亲自为他颁发的“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袁院士看好陈良碧的人品与才学,多次邀请他以同行专家身份担任杂交水稻测产现场直播。袁院士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种子精神”,他始终记得袁老说过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身为省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协作组副组长兼基础理论研究小组组长的陈良碧,长期为来自全国各地育种单位提供不育系育性鉴定,为种业公司提供核心不育株筛选。虽然这项工作辛苦而没有报酬,但他深知种子决定农民收成,种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他亲力亲为,乐此不疲。

陈良碧像呵护种子一样关心学生成长。他每年为研究生上入学第一课,讲扎实做学问,诚实搞科研的道理。他指导的本科生有多名获得国家创新课题和创新奖励,培养的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大多成为专家教授或行业骨干。博士研究生于峰已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提及陈老师当年的教诲仍满怀感激:从陈老师那里我懂得,学习做科研,首先要学会做人。“记得第一次在美国科学院刊物(PNAS)上发表文章,陈老师自掏腰包奖励我5000元,对来自贫困家庭的我而言,不光是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是获得巨大的科研动力。”

谈及今后的计划,陈良碧眼中闪烁一片深情:我们团队将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继续做好杂交水稻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他心里,恩师从未离去,继续引领他在祖国广袤土壤里做一粒好“种子”。此刻在我们心里,亦有一粒“种子”正悄然发芽,并集聚起一股强大青春能量!

 

我们的老书记——记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原党委书记陈信

他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担任大学团委书记;他打过淮海战役,修过津浦铁路,履历表里没有过立功获奖记录;他始终保持军人气质,秉承入党初心,彰显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师生们最敬重的老书记陈信。

少年立志报家国

1938年的春天,山东滕县的上空弥漫着滚滚硝烟,日寇战斗机的轰炸声不绝于耳。不满7岁的陈信卧藏在山林中,目睹一阵枪弹狂扫之后,父亲和舅舅惨遭杀害的场面,年少的他紧握双拳、紧咬牙槽,难以压抑胸中的怒火,幼小心灵深深埋下为家乡父辈复仇的种子。

1946年9月,家乡人民迎来了大批解放军进城。当解放军干部站上舞台动员民众参军时,正在上初中的陈信第一个冲出人群,大声说道:“我报名!”望着这位稚嫩少年异于同辈的坚定眼神,部队首长应允了。陈信成为部队的小秀才,他先后当过文工团员、部队文书、武工队队员等。士兵课堂教读书识字,淮海战场上不畏生死,修建铁路日夜奔忙,他以出色表现赢得战友们敬佩和领导信任。1948年1月,陈信成为同批入伍战士中第一位加入党组织的幸运者,不足17岁的他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从今后将个人的一切与革命事业紧紧连系在一起。

如今这位党龄73年的老书记提及当年入党故事和部队生活,对帮助过自己进步的领导和战友仍然充满感激之情。当我们细问他的功劳事迹时,却以一句“年轻人勇敢,凡事冲在前”便轻轻带过。我们默默品味着陈爷爷历尽峥嵘岁月的淡泊,感受着从这种淡泊中散发出的巨大力量。

栽种梧桐引凤凰

1953年,国家加快高校建设步伐,陈信服从党组织安排进入大学工作。他先后在多所高校担任校团委书记、宣传部长、纪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1990年10月出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党委书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省属师范院校。面对学校地处内陆省份、高层次人才匮乏、办学经费不足等困境,陈信毫不迟疑地迎难而上,在学校党代会上坚定提出,瞄准国家“211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校方略,推进教学科研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这位习惯冲锋在前的老战士,决心带领党政一班人在岳麓山下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事业留人,情感留人,来去自由的开放政策留人,学校党委超前的引进人才理念,在全国率先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博士来校工作;引才,育才,用才,惜才,护才,环环相扣的人才系统工程,增强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成就感,带来了政通人和,学术繁荣的校园景象。1992年,听闻著名数学家杨向群教授将离开湖南去外省高校工作,陈信第一时间联系上杨教授,诚邀他来学校工作,同时向省委汇报情况,请省长出面挽留。杨教授被陈信的执着深深打动,放弃了外省高校的丰厚待遇,选择了湖南师大。

回忆学校发展历程,年事已高的老书记如数家珍:1993年《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发表通讯“何以引得凤凰来——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吸引人才纪实”;1995年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学校跻身国家首批“211”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更让他自豪的是,如今学校不仅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且还是全国师范类学校中院士培养的“第一摇篮”。

严以律己廉如镜

严以律己,谦虚好学是陈信的品德特征。长期在高校领导岗位上工作,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陈信无疑是巨大挑战,他前行的动力源于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不仅率先垂范做党委工作的带头人,而且以身作则当学习的表率。他的老部下们清楚记得,他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一有时间便在办公室带着老花镜看书写笔记。记忆最深刻的是听他作报告,威严的军人姿态,洪亮的声音,充满哲理如行云流水般的表达,感染、震撼着每位听众,点亮众多师生的“心灯”,激励起奋发向上的力量。

陈信深受师生们爱戴,还因为他事事以学校发展为重,从不考虑个人利益。他担任书记期间,在校领导中立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师生来反应问题,办公室一律不准挡驾;凡教师的署名来信,都要亲笔回信。学校每一项重大方案出台前,都要征求博导、教授们的意见。在他心目中教师和学生最重要,唯独没有顾及自己。他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哪怕是生病住医院,也是让家人陪同搭乘公交车或出租车。

如今九十高龄的陈信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双耳完全失聪,与人交流需要借助手书板。但他一如既往地关注国内外大事,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名句,工整地抄录在本子上“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的校园如此美丽动人,不仅因为有斑斓多彩的共青园,青春浪漫的木兰路,更因为这片土地上记录着老书记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印迹,承载着老一辈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情怀。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应当牢记前辈奋斗历程,传承前辈优良品质,努力学好知识练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份光和热!


立志跟党走,永做“新青年”——记程大琥教授

当怒放的红日从东方托起岳麓山的晨雾,当悠扬的旋律在心间奏响橘子洲的赞歌,又一个春天路过湘江的早晨,走进了程大琥教授的住所,也走进了一位老党员的心窝,崭新的一天便从这里开始了。

党旗照耀迎新生

记者走进程大琥的书房,不由自主被他的书柜吸引。长约四米、高两米的枣木色大书柜里,赫然陈列着几卷厚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目光向下,一个精雕过的木牌端端正正地摆在书桌上,上面刻着“天道酬勤”四个大字。“读书就要勤读,成本成本地读,尤其要常读党史,党是启明的星光”,程大琥娓娓道来。

程大琥生长在教师家庭,经历了全家下放农村的生活磨练。高中毕业后又经历了做小工、修铁路、当炊事员、做工程预算等艰苦锻炼。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点燃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希望。他在艰难而又不失憧憬的环境里,有了常人难有的精神气质,在工作单位里白天技术革新,晚上读书写作。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更加意气风发,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分配到娄底师专工作,被推选为系科领导。不久,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他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是我的理想,更是我入党的初衷!”从1984年6月25日党组织批准他入党之日起,他更是将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党的事业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

作为师范教师,他深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在先后担任娄底师专、湖南师大语文教材教法专业教师期间,经组织安排和批准兼任娄底一中、湖南师大子弟高中任教实验班的语文课,发表了《语文教学现代化刍议》、《试论第五个现代化》等国内外具有积极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人生教育论》首部学术专著,被学术界评为“推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许多基本观点乃至全文,被《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书刊转载和收录。

回首教改创新绩

无问西东勤不缀,遍种桃李风长存。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程大琥将学生作为生命的延续。他注重学生人生发展,注重立德树人。在教书育人问题上,程大琥多次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扬长补短,获得最佳发展。“我喜爱高材生,也很乐意教‘差’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了能让更多“差”生得到良好教育,程大琥将优等生与“差”生编组教学,选择风和日丽的时候,山青水秀的地方,师生环绕,席地而坐,带领他们读书写作,培养他们成长成才。“我希望尽己所能,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高塔,成就更多专业领域的人才!”

在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211”工程建设过程中,程大琥先后担任了中文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等“双肩挑”行政事务。他牵头完成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教改课题,并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书香纸墨年华,城乡讲坛春秋,从中学到大学,从助教到讲师,从副教授到教授,几十载青丝白发,蓦然回首,学子如云,桃李天下。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程大琥教授一直践行“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尽我所能,研究什么,著述什么!”先后撰写出《语文学科论》、《教学目标论》等多部教育专著,主编《语文心育》、《呼唤名师》、《名著品读丛书》等著作30余种,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10余项,主持和参与教育科研横向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待审发明专利4项。其中“同文彩符”汉字信息处理项目,便利国内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便利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画卷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丹心未泯发新愿

改革春潮涌、扬帆正当时。程大琥教授在年逾五旬之际,敏锐察觉到创新创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恰逢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困难。他毅然成为国家创新创业倡导的首批响应者,用科技成果带动高校教师和学生成功实现创业梦想。从2005年开始,他的创业辅导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湖南,亲切会见了程大琥教授。教育部人社部及省市领导等,也多次会见程大琥教授等创业导师。全省各地乃至外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纷纷聘请程大琥教授讲学支招,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振地方经济献计献策。

程大琥教授2016年退休后,学校又返聘他担任校院督导、文学院关工委负责人等发挥余热的工作。他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不懈做好校外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湖南省就业创业研究会出任常务副会长,湖湘文化研究会出任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架设好校内外互动互助的桥梁。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始终是程大琥的创新方向。从事学校教育48年的程大琥,退休后将目光主要投向了乡村振兴和社会教育的前沿领域,开始投入新一轮“战斗”。他说,只有拼出来、干出来,立志跟党走、永做新青年,才能真正拥抱新时代,回馈新时代,对得起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不负峥嵘岁月 不忘家国情怀——访生物系原主任邓国础

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采访老党员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了生命科学学院邓国础老师。这是一位年过八旬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的老人,听我们提及访问内容,邓老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思绪停驻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旧社会少年历经磨难

1935年,邓国础出生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过去这里交通困难、土地贫瘠,民不聊生。极其贫困的边远山区也没能逃过日本侵略者的魔掌。1944年日寇入侵了江华县城,为躲避日军烧杀掳掠,全家人与全城父老乡亲一道,拖儿带女举家逃难,躲藏在距县城十几公里的深山密林之中。

9岁的邓国础亲历了家乡惨遭日军扫荡场面:天空敌军战机肆意飞行,地面炮弹轮番轰炸,耳边阵阵爆炸声响彻云霄,眼前火光四射,大片房舍倾刻夷为平地,乡亲们个个欲哭无泪。数月日军撤离后,全城绝大数房屋已成一片废墟,邓国础家也未能逃此劫难,家中房舍片瓦不留。一家九口人不得不分为两地而居,邓国础与叔祖母,借住在伯父家临时搭建的一个茅草猪舍里,终日与猪为伴。时逢盛夏,猪的吭嘶,猪粪的恶臭,蚊虫的叮咬,真是饱受煎熬,难以度日。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年幼的邓国础懂得了家国仇、民族恨,同时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时局稍为平静,父母将邓国础送进了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他选择读公费生,从简师到中师一直读过来。老师课堂上讲的“凿壁借光”、“挂角谈书”、“针尖刺股”等古代名人志士奋发学习的故事,深深鼓励和鞭策着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寒窗苦读,立志为改变命运而奋发进取。

新中国党培养茁壮成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热爱学习的邓国础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后续整个求学阶段,国家为他提供了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但由于当时家境窘迫,从1950年进入中师直至1959年在湖南师范学院毕业,近10年时间,每逢寒暑假,因无法筹措回家来往的路费,他只能留在学校独自生活学习,虽出自无奈,但他却因此有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学习机会。他就利用每年两个假期,每天泡在图书馆和资料室里,除复习加深所学专业知识外,还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国础成为班上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好学生。

邓国础老师始终记得求学年代两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50年5月4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1957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有了更高追求,他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在校期间表现突出,他大学二年级时被抽调到学校团委会工作一年,大学毕业后被选留学校工作。1960年工作刚满一年,他被组织确定为省内三个留苏预备生之一,并经过了有关科目考试合格,遗憾的是当时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他的留苏梦未能实现。

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力量

邓国础老师自1959年毕业留校后,在生物系担任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细胞学、放射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多次参加指导学生的野外和教育实习,并带过三届硕士研究生。除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外,他还承担了部分结合专业开展的科研课题,如杂交水稻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花卉的组织培养,竹类居间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节间生长的观察研究,棉花陆异1号柱头外露与授粉的关系等。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邓国础老师在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服从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先后担任过生物系系党总支秘书、总支副书记,退休之前任职系主任和党总支书长达10年之久。期间两次参加省委党校学习,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干校长沙分校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邓国础老师一直秉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好人生路的原则,工作中坚决服从分配,党指向哪里,就奔赴哪里。如七十年代被派到平江分院,组建数、理、化、生、地等理科学系,负责教学与管理工作,培养了二届社来社去的学生。去沅淩支农担任领队一年,多次参加了学生的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并担任指导教师。只要工作需要就毫无条件服从安排,这已经成为邓国础的习惯和本能。

退休后的邓国础老师热心参与立德树人工作。他卸任生命科学学院退休党支部书记后,仍积极参加学院关工委活动,每年为新生作教育报告或讲座,他说,只要身体和精力允许,我会一直坚持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尽自己微簿之力。

邓老师多年来,与全体师生一道,克尽职守,艰苦努力,育人为本,先后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院士、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为领军人物或带头人,为党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往事,邓老师深情地说道:我这一辈子虽然未给党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但从童年、青年,至自中老年,一路艰辛走来,有时也感到自慰。时间流逝,岁月如梭,而今已是耄耊老者,学生和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个人衣食无忧,享受着老年幸福生活,如果生命的时间还能延长,还想坚持做一点微薄之事,尽一己之力,那便是三生有幸了。

邓老师寄语青年大学生,“希望年青人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要有责任担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走再远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党和国家的培养,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而今我们的祖国已入新时代,并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牢记党的宗旨和神圣使命,爱我国家,护我中华,壮我国威,人民至上,刻苦学习,全面锻炼,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以松柏之态,傲雪凌霜,在折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尊师重道,牢记初心,不负师长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将青春的年华,热忱的生命和赤子之心,献给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党和人民!


山水一程,与大地相期——记翟辅东教授

峰峦陡起,绿树叠翠,奇异幽深。举世闻名的张家界从一个鲜有人知的普通林场变成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这背后,离不开翟辅东教授所作出的贡献。

1964年,他从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地理系毕业,从事地理与旅游教学和研究56年。56年,年长日久,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践换取真知,用汗水坚守初心。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在坚持工作,为国家地理学科的发展辛勤耕耘。

力排众议,创造专属中国定义

2010年,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联合国教科文地学部前任主席沃尔夫冈·伊德等四十多位国内外地质学家齐聚“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认可了“张家界地貌”的“身份”,并被最高学术机构——世界地质地貌联合会IAG正式宣布采用。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在“白垩纪” “喀斯特” “侏罗纪”等诸多源自西方的地理界学术用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翟辅东教授来到张家界。张家界独特的地貌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从岩性、形态,再到发育过程,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最终,在他的《大庸张家界出行》一文中提出了“张家界地貌”说。然而,尽管地理学界对此学说一直争论不断,翟辅东教授却坚持观点,直到2010年尘埃落定。中国中科院院士刘嘉麒说出“全世界这种与张家界一样的地貌,都应该叫‘张家界地貌’”时,他欣慰地笑了。

丈量山河,助力全面小康建设

绝代佳丽娟秀气,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地貌”一说被确定后,对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而言,是打响世界的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澧水绕群山、七溪皆归源、绿廊通山水、一城带九岸。其无可替代的科学内涵、生态意义和美丽风光让张家界成为了绝佳的自然游览休闲胜地和重要的地理科普教育基地。

一湾碧水绕山城,旅游扶贫岸高楼。张家界从一座不起眼的林场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森林公园,翟辅东教授从中看到了自然资源对旅游扶贫的密切联系与积极推动作用。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贵州省榕江、湖南省通道、湖南娄底、长沙石燕湖、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等数十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五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他始终重视着旅游对乡村脱贫工作的重大影响,为祖国乡村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山水相映步步景,人与自然共和谐。从倡议设立张家界“天然公园”到潜心研究湖南衡山宣州国家森林公园,翟辅东教授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旅游建设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设立森林公园,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旅游”的品牌效益,从而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翟辅东说:“从来都只有时代造就英雄,没有英雄独立于时代,我只是赶上了好时代,借助时代的助力,取得了些许成果。”全面小康和他,大抵是世上最美好的相遇吧。

传道授业,献身高等教育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成林。年轻时的翟老师没有驻足于万千繁华风景,而是一心耕种自己所钟情的桃李园。他说:“旅游业繁荣,旅游人才却极度匮乏,我愿竭我所能,传授知识,培养将才,为国家小康事业尽绵薄之力!”三尺讲台,粉墨沾衣是他一生的羁绊;笔墨书香,传道授业是他毕生的志愿。

翟辅东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湖南省森林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旅游学院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科学,最早发现并论证了新型地貌(张家界地貌)的“中国第一人”,为武陵源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先后主笔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八五(国土)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等研究报告,参编出版专著20本,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翟辅东教授开设了湖南省第一节旅游课,发表了湖南省第一篇旅游学论文,他参与编制国家“八五”“九五”“十五”三个旅游总体规划;他多次参加CCTV-10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节目、拍摄日本NHK、TBS等电视台的世界遗产类型纪录片,向世界普及中国地理。

翟辅东教授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替山河立名,担当学者使命;作为一名教师,为祖国育才,彰显师者风范。山水一程,一程一生,是他之欢喜,亦是家国之幸。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胡庆云副教授

有人说,生命是风的轻盈岁月,生命也是雨的淋漓尽致。耄耋之年的胡庆云将毕生的热情贡献给了党和国家,他的心中生着暖阳,笑里带着春光,虽历经风雨,却仍灿若朝霞。新时代到来,他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之中,用言行诠释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露了那份夕阳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育人情怀。

红心向党践初心

“入党六十多个春秋,您像慈母一样,把我哺育成人,使我从洞庭湖边一个少年丧父,无钱升学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桃李满园的大学教师。”在共产党九十华诞之际,胡庆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段话,他的心中酝酿了太深太沉的情感。入党六十多年来,胡庆云始终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深度融合在一起,见证着党的发展与壮大。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胡庆云是在国难深重、面临失学的关头,迎接解放,亲近共产党、认识党的伟大的。因为无钱缴费,胡庆云两次错失入学机会。最后在亲戚的资助下,胡庆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县中,终于获得了读书的资格。期间又遇到家乡溃垸,他再一次面临失学危险。幸而1949年7月,华容解放。包括胡庆云在内的一批进步学生在党和政府组织下到农村征粮,以支援前线,供给政府。开学后他们带头成立读书小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书籍。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必然趋势。此时,入党的念头开始在胡庆云心中萌芽。

经过不断的学习改造,胡庆云深刻理解:志愿入党,是以辩证唯物史观和崇高人生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他决心要成为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先进分子。他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1953年,胡庆云被党保送到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在这四年里他系统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进一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生活中,胡庆云以中外伟大的共产党人为榜样,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人生观武装头脑,规范言行,逐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

每一个党员都得经得起考验,胡庆云也不例外。虽然他没有像老革命家那样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场搏斗,却也接受了和平年代的严峻考验。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鼓舞着胡庆云毫不动摇、迎难而上。入党时近两年的肃反审查考验,“文革”时期被关押拷打的考验和在部门担任负责工作时经受执政的考验,胡庆云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向外界证明了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证明了自己的一颗红心永远向党而生。

润物无声春有功

每当谈到胡庆云老师,学生们都会亲切的称他为“胡爷爷”。看着他和蔼可亲的笑容,学生们心中总有种说不出的情怀,有像是对亲爷爷般的依恋、有像是对老教授般的敬重、更有像是对知心朋友般的信任……

退休后的胡庆云致力于院关工委的工作,他关心学生生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每个学期胡庆云都会不下两次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饮食、睡眠、安全、家庭、思想动态等方方面面;发现某学生有情绪或困难,便立即记在本子上。有一次,胡庆云把儿子买给自己的贵重水果亲自拎到学院,分给学生们一起吃,这些足以体现他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

另外,胡庆云还对年级贫困学生予以特别栽培。他了解到宁小军同学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生活特困,就主动送给他棉被衣物和400元现金,勉励他苦学成才。往后每次遇见该生,他都嘘寒问暖。最终这位同学不负所望,通过优秀的表现被学院评为“十佳自强之星”。

2008年学院关工委设置了谈心信箱,开通谈心室。每天胡庆云都会来开启信箱,解答学生写给他的问题 。为了让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胡庆云曾多次把学生请到家里进行谈心,解决他们的思想、学习、经济以及情感上的问题。曾有一位女生因为恋爱问题产生了情感纠葛,她把烦恼投放到了谈心信箱,胡庆云看到以后,第一时间向学办通报了情况。同时他将女生喊到家里,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对她多次开导,循循善诱。这位女生终于放下包袱,将心思转移到学习和就业上来,毕业前顺利签约北京一家单位。

不知不觉,胡庆云慈祥的笑容就这样深深刻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他放眼未来,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奉献着力量,以夕阳之躯托起了祖国的朝阳。

薪火相传永不灭

人到八十岁以上,亲自去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非常困难,这就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去薪火相传完成老一代未竟的事业。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胡庆云十分重视当代青年的思想教育,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他愿意冒着清明细雨带领学生在73军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也可以在景德楼连续3个小时为同学们解读十七大报告及新党章;利用休息时间,胡庆云还辅导同学们开展“我的祖国”读书月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党支部会议和民主座谈会。胡庆云谆谆告诫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以外,胡庆云还很重视学生的学风建设。他时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同学们要做“有文化”的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好基本功。胡庆云重视长期督学,鼓舞学生不懈学习,特别督促学生干部不能以工作耽搁为由,误了学习,而应该树立好榜样。每一次大型考试结束后,胡庆云都会了解清楚成绩。同不及格的同学和及格率较低的班级认真探讨问题、原因和解决措施。此外,他还倡导兄弟班级间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这让学生获益匪浅。

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重视年轻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胡庆云担任院督导期间,同其他督导一道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学们经常能看到胡庆云穿梭于各间教室的身影,只见他提着用了30多年的黄色牛皮包,端端正正地坐下听课。桌上一个本子一支笔,胡庆云就是用它们记录老师授课中的欠妥之处。课后,胡庆云及时对年轻教师进行客观、详细的点评,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耐心指导其以后的教学。看着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仍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年轻教师们都深受感动。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深感任重道远,表示要苦练基本功、爱岗敬业、服务学生。

回想过去,胡庆云数十载的教学生涯好似一轮旭日,喷薄着万道霞光,燃放着生命的火焰。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全部奉献给祖国,将责任与担当寄托于三尺讲台。当光阴逝去,如今的胡庆云已接近九十高龄,太阳已经西斜,却仍然可以射出缕缕金线,织进大地,温暖学生的心田。


师道初心 恒者远行——记蒋坚松教授

“精瘦的个儿,挺立的腰板,戴着明亮的眼镜,衣襟端庄,严肃而亲切,拘谨而儒雅,内敛而深沉,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让人肃然起敬。”他就是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前会长、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国家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英译者和英文审读专家,湖南省英文门户网首席专家——蒋坚松教授。

时光缱绻,是真心浇灌朴素伟大,蒋老师栽下的松柏承载着千人万人的梦想正向上参天;岁月奔涌,在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正是一批又一批像蒋老师一样的普通人辛勤耕耘、接力传承,才有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胜利。

潜心耕耘不负初心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蒋老师进入湖南师范学院学习。谈起在师院面壁四载寒窗苦读的经历,蒋老师说道:“当时的教学条件很艰难,教材的选材受局限,编写的理念也不够新。整个外语系只有一套唱片,有些同学为了锻炼口语甚至跑到岳麓山去与外国语‘邂逅’,‘借’一点口语。”他用词准确而又幽默,但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正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潜心问学、砥砺自我,才有三尺讲台上的厚积薄发。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奋然而起,萌生了改变窘迫的教育现状、为后来者指引方向的师道初心。

博观而约取,作为学者,蒋老师潜心学术研究,独自苦译外国文献,多年的默默耕耘换来了他在学术上不凡的成就。一直以来,他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典籍英译的教学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他曾出版专著、译著、大型双语工具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学术园地耕耘几十年的他,至今仍然笔耕不辍、潜心著述。

尽管取得累累硕果,但他仿佛拥有同松柏一样坚强的定力——从不夸耀、从不张扬、也从未迷失,他谦逊、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也正因为如此,比起他一份份的成就,一个个里程碑,他淡泊、文雅的学者风范才更显得可贵,功名过眼,他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在外语的天地里熠熠生辉。

师道仁爱薪火相传

十年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哪怕生活几经变迁,蒋老师从未改变师道初心,他以自己过硬的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直至现在,他也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乐意与学生交流,他对学生的爱以及学生对他的爱顺着时间不断延续。在任教的岁月里,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是他与自己对话的时间。

听过蒋老师课的同学,总有良多感受、受益匪浅。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校友陈胜良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他一开口,语出惊人。口语滔滔不绝,词汇层出不穷,句型新颖不断,表达连贯不停。”“他的课堂紧凑有序,一环套一环,学生有学不尽的知识,有捡不完的宝贝,有看不完的精彩。每一分钟都有知识的精华,每一段课文都有知识的小结,稍分心,就是遗憾。”在教学中,他注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湖南省优秀教师”的荣誉他当之无愧。

蒋老师以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把师道初心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激励了学生肩负起教育之重任。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他们从麓山脚下出发,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将他们的青春时光投入党的教育事业,融入祖国的山河星辰。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任教,用风雨无阻的执着诠释“仁爱精勤”的本质,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和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优秀师资和解决方案,也为“教育扶贫”作出应有贡献。

春晖颂雅蔚然成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蒋老师默默奉献,甘为人梯,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蒋老师与他培养的学生虽所处不同时代,却在同一个地方、传递同一种师道精神。他的学生中,有的担任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有的从事科学研究、潜心治学推动外语教育事业更上台阶。在老师师道初心的传承中,学生领衔研究制定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不仅引领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为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外语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点点星光,汇聚人间星河。蒋坚松教授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映照着湖南师大人精勤业广的追求,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师道精神,肩负起培养卓越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谋求人类福祉的使命担当。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老师栽下的参天松柏正傲然挺立,先生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老数学家的不等式人生——记匡继昌教授

一张书桌,一支笔,一沓演算纸,他耄耋之年仍每日伏案笔耕不缀;20部学术专著,6000多个不等式,80多篇学术论文,退休22年含辛茹苦,用丰硕成果诠释一位60年党龄老教授的执着与忠诚。他就是世界数学领域著名不等式专家,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教授匡继昌。

不同寻常的《常用不等式》

不等式,在数学各个领域和科学技术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1957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匡继昌,因品学兼优,在大学三年级时加入党组织,并提前毕业担任分析数学教师。刚满20岁的他被神奇的不等式所吸引,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不等式研究长时间处于发展低谷期,匡继昌卯足了劲要打破不等式研究的“沉寂”。他除了认真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以外,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对不等式的收集、整理、归类及深入研究上。1989年,他撰写的专著《常用不等式》(第一版)正式出版,其中收集整理了1600多个不等式,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不等式研究最新进展。此书在1991年全国第一次优秀数学传播类图书评选中获评优秀图书奖,美国“数学评论”称之为“很有价值和受欢迎的数学不等式新文献”,国内外著名专家称之为“是一本有久远影响的巨著”。随后《常用不等式》第二版问世,再次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匡继昌被列入《世界数学家名录》《世界名人录》《中国教育专家名典》,1998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为1997-1998年度国际名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年逾八十的匡继昌积极筹备出版《常用不等式》第五版,拟向党的生日奉献一份礼物。未料,2020年底他被查出患胃癌。那时的他寝食不安,行走不稳,日渐消瘦,家人都认为他熬不过去了。但他坚定表示,心愿未了,我绝不离开!手术中他的胃被切掉三分之二,全身血液置换达二分之一,他硬是靠着输氧气、打点滴,在病床上整理完成了150万字的宏篇著作,如愿以偿地向党表达了一位老党员的崇高敬意。

以学生为定点的圆心坐标图

在匡继昌心目中,所有的教学科研都是围绕培养学生进行的。教师行为坐标图中,学生是圆心即定点,其他工作为动点,围绕圆心描绘出不同坐标轨迹。因此,他说这一辈子最快乐的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生认可。

匡继昌从教40余年,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学、理论力学、电子技术等多个专业10余门课程教学。他多方走访学生,摸清专业基础底子,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根据学生情况自编教材,创造研究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每年授课质量学生评价均为优秀,并多次荣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在2000年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评价的排名中,匡继昌居全校1459位任课教师首位。

对来自学生的要求,匡继昌做到了来者不拒。当有同学询问如何学好数学时,他特别强调勤奋二字。他引用华罗庚的话:“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来激励青年学生们。匡继昌的研究生,至今记得温文尔雅的匡老师做起科研来拼命三郎的样子。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工作到晚上12点,从没有节假日,唯一爱好是登攀岳麓山。他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出版一系列学术专著,弟子们感叹,老师完成这么多研究成果,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根底,还要耗费巨大精力和大量时间。做匡老师的学生,不只是在专业知识上获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汲取老师治学严谨、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

教师生涯无极限

经典分析数学的基础是极限,而对于教了一辈子分析数学的匡继昌而言,教书生涯不设限、无极限。正如他常说“数学是我终身所爱,生命不停,数学不止”。

退休后的匡继昌一直活跃在数学研究领域。他身兼多职:教育部数学教改项目评审组专家、全国“不等式”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数学评论”特邀评论员等,2019年10月被荷兰皇家艺术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每日忙碌不休:为外刊稿件撰写评论达100多篇,应邀出席国际分析数学会议作专题发言,指导青年学者修改学术论文等;他依旧潜心科研: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其中包括《实分析与泛函分析》等4部独著,与国外数十位著名数学家合作、在全世界发行专著16部。

心中有“数”,精彩如斯。如今的匡继昌虽然两鬓斑白,身板也不再挺拔,但他仍然十分关心青年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他先后应邀为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宁夏大学,广东教育学院等十余所大学讲学。他告诫学子们,今天的学习条件令老一辈人所羡慕,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抓住机遇,不怕吃苦,甘于寂寞,筑牢专业基础,在平凡工作中投入伟大热情,成为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2017年5月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题发表对匡继昌的采访报道,在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后指出“对于教师,不功利化,甘于奉献,才能真正无愧于教师二字,匡老师为年轻一代做出了榜样”。在学生们的眼中,“不等式”不仅是匡老师的研究领域,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穷尽毕生心血,倾注教学科研事业,成为世界数学领域不等式研究著名专家;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无怨无悔地为社会进步努力奋斗,老数学家的不等式人生何等精彩!

 



上一条: 【致敬40年·教师风采】读懂中国征文作品展(二)
下一条: bet356官网8项成果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