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嘱托,一辈子践行——记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地理科学学院杨新教授
杨新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一辈子没离开讲台。学生们说听杨教授讲课是一种享受,不知不觉便会被他对专业透彻的领悟和深入浅出的描述所吸引。他倾尽30余年光阴致力于地理教学论教学,乐此不疲,无怨无悔,但谁能料想这一切皆因当年老系主任的一句嘱托。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杨新于1947年出生在长沙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母亲从小培养了他纯朴而坚韧的品格。因距离学校路途远,他读小学便住在学校,每个周末从家里带些米和咸菜,解决一周吃饭问题。小学六年级那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一阵剧烈头痛之后,出现昏迷不醒状况,危急时刻班主任老师找来一辆手扶拖拉机,将他送往镇医院随即转往县医院,确诊为急性脑膜炎后,又转至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抢救治疗,两天后他苏醒过来方知发生的一切。他终生铭记班主任救命之恩,立志发奋学习,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教书育人、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杨新高中毕业,正值文革开始,他回乡当了5年农民,又做了6年公社中学民办教师。那时师资极度缺乏,他讲课的内容几乎包揽了学校所有科目:语、数、外、地、史、音乐等等。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以将近满分的成绩,成为县里的高考状元,并如愿所偿被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录取。
在四年大学时光里,杨新求知若渴、勤勉好学,一直保持着优异学习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当年的系主任,一位南下老干部找他谈话:“地理教学法是冷门学科,难得出成果,但它很重要。系里商量了,希望你来承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荡气回肠,一句“希望你来承担”,是组织的信任,老系主任的重托,也成为杨新坚守一生的使命。
在地理教学论岗位上辛勤耕耘
杨新老师说,我很幸运,念小学时遇到了一位好班主任老师,她影响了我一生。其实地理系的学生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在大学遇见杨老师是一生的幸运。
杨老师把全部心智和精力放在了教学和研究上。长期以来,学院地理教学论专业只有一位任课教师,他担任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与专业相关的11门课程,为此他多次放弃考研和提升行政职务机会,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他虚心向老教授学习,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艺术,成为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师者即思者,亦诗者,这是杨老师为师多年的体会。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富有激情,虽然从不点名,但没有学生缺过他的课。他主讲的《地理教学论》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他作为系主任领衔的地理科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他个人多次获评学校教学优秀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杨老师在教改科研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他先后承担8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湖南省教育厅教改研究项目;撰写并发表30余篇教改论文,主编15本学科专著及教材。他主编的《地理教学论》及《新编地理教学论》教材,被多所高校地理专业作为本科生课程必修教材、硕士研究生选修课教材;他长期兼任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工作,被誉为湖南地理教学界的领头人。
热爱学生是杨教师最纯粹的职业底色。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同在湖南师大工作的马老师,回忆起大学期间在湘潭一所中学实习时,半夜突发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年过半百的杨老师与另一名男生,轮换着将她背到医院紧急救治的情景,至今感动不已。她说,杨老师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做一名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活跃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
退休后的杨老师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他受聘担任学校及学院教学督导,经常深入教室、评课,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进入角色。他每年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课堂教学艺术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学校“未来教育家”比赛,前后有12人获得理科组一等奖。他应邀为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新入职教师讲授课堂教学艺术,受到大家一致好评。2018年,杨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在西宁举办的全国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他在大会上关于如何讲好中学地理课程的主题发言,引起同行们的高度赞誉,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杨老师至今活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舞台上。他是学院关工委骨干,“老教授讲坛”主要成员。他每年为新生开讲入学第一课;学生们教育实习或社会实践出发前,他会指导同学做好活动方案并提醒注意事项。他与老教授们一道,指导学生参加“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学院“地理人,中国梦”的领航人和助跑者。2021年院关工委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单位,最近又被推荐为湖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每逢节假日,杨老师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学生们的问候与祝福,这是他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去年教师节,一位学生给他发来短信写道:“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亲爱的杨老师,您一定要健康快乐!”当时杨老师正因突发心梗在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学生们的祝福给了他巨大力量。身体恢复后,他照常回到学院为新生们上了入学第一课。在杨新老师心中,教师是一个永不退休的职业,当年对老系主任的承诺,一辈子都要践行。
“网红”教授张娜——记张娜教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带来的健康考验,众多基层医护工作者身体力行,在线上线下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专业知识,使疫情防治深入人心,大大降低了人群受感染率,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网红” 教授张娜便是其中一员。
医者——厚德仁心,立诚笃行
今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本该万家灯火的熙攘街头,繁华巷尾却如山林般空旷,笼罩于城市上空的阴霾不散。春节刚过,当人们还处在恐慌自危之中时,张娜教授受湖南经视台邀请出面录制防疫教育科普视频。此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达到高峰期,公交车上的扶手,地铁站的车票,甚至是街头巷尾的某一缕空气,有形或无形都可能存在着病毒隐患。而张娜教授二话不说,毅然走出家门,走上街头,为广大民众演示出门、候车、搭乘公交、地铁等场景的个人防护注意事项。在拍摄期间,她注重医者的基础医学素养,把无菌观念讲得通俗易懂,并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整个视频拍摄过程一气呵成,电视台工作人员无不赞叹张教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视频一经发布,被多家电视、网络平台转播,点击率直线上升,一时间,张娜成为大众“网红”。在这场与病毒的持久战中,防疫视频不仅展示了科学防疫需抓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群众战疫的信心。
退休后的张娜教授就职于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尽管年岁不饶人,张娜教授仍在为医疗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所在医院组织动员医护人员赴疫情重灾区湖北参加抗疫斗争时,张娜教授积极报名请战出征,后因年龄限制,未能如愿,但她仍尽一己之力,为赴武汉抗疫医疗队作出征前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她认真地叮嘱年轻的医护人员:首先要保护好自身安全才能够有效地救治病患。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工作做出指示:“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张教授对此牢记于心,实战于行,她以专业的医学防护知识、高尚的守望相助精神,秉承家国情怀,视疫情为命令,广泛普及科学防护措施,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齐民志,聚民心。
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把每一个平凡演绎出无数个精彩。行医三十载,张娜心中始终牢记“医学之父”希伯克拉底誓词的核心精神。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用心用情讲好抗疫故事”的报告会上,张娜深情说道:“医学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奋斗,更需要随时待命,为国出征,因为,穿上白大褂那刻起,你就是一名战士!”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不仅使医学学子们感受到那身衣袍意义之重,也让他们对如何成为一名医者有了新的认知。台上的她,没有身着白大褂,却俨然是一个所向披靡的战士。
师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尺讲台画学者春秋,一片丹心铸青春风采。1977年,高考恢复,张娜教授进入湘雅医学院学习,从本科毕业考取硕士研究生,四十岁考取博士,2005年获教授职称,后来成为湖南省职业医师证的首席专家,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的教育督导。她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积极申报课题。张娜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三十载,以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刻苦的钻研精神,先后在SCI、内分泌代谢再植等发表高质量论文,为我国内分泌及骨科代谢疾病方面的鉴别与诊治做出了贡献。
张娜教授不仅是一位称职的医务工作者,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数十年来,她积极引导大学生,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置疑,整体交流,相互促进。同时,她无条件接受来自医学院的实习学生,带领他们熟悉医院环境,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为毕业生考研奔波,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她多次亲自开车将学生送往就业单位,为其搬行李,并细心嘱咐工作以后注意事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几度春秋,张娜教授牢记育人使命,关爱青年学子,以仁心传递温度,真正实践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杏林春暖,一身白衣立志护国安;蜡炬成灰,半世儒雅筑梦育桃李。是仁医,更为师者,张娜教授所展现的,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于张娜教授而言,纵使是微光燃亮来时路,亦有信仰绘就前行之景。
我心中的祖国——记张志光教授
我是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的学生,作为学生社团的负责人,与学院关工委老师们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两位同学接受了采访张志光老师的任务。在张老师的家里,听老师讲自己的故事,讲他这一辈子与学生与教育与科研的渊源,我们收获满满,敬意浓浓。第一次和张老师交谈,他连续给我们讲了近两个小时,讲了许多内容。但没想到的是,访谈结束后不久,张老师又主动与我们再约了时间,想再与我们深入谈一谈“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命题。大概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像备课一样,如果没有仔细想好怎么去说,那就算做得不够完好。我们听后十分感动,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再次聆听张老师诠释了“我心中的祖国”。
爱学生就是爱祖国
在张志光老师心中,学生占据了他的全部。1956年,张老师从生物学系毕业留校担任教学工作,至今为止,已经度过了63个年头的教书生涯。张老师一共带过35届毕业生,培养了27位硕士,12位博士。刚开始从教时,实验室没有生物模型,标本也很缺乏,许多动植物标本都是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通宵达旦加班制作标本成为常事。现在学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教学条件充分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张老师说到这种巨大变化和发展时,话语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当谈及他的学生时,张老师眼里闪出了光亮。“我这一生不看重官职,不看重财富,唯独看重师生缘分和情义。”
张老师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他教过的许多学生对他的教学和为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成就后,也始终没有忘记曾经的张老师。有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写了8页纸的信给张老师,感谢他在专业学习上指点迷津,使自己人生实现根本转变;有位年逾60岁的学生,依然记得当年老师误解他后诚恳的道歉,感叹老师知识渊博,人品高尚;有的学生毕业许多年了,一直与张老师密切联系,每逢中秋佳节要寄送月饼以示问候。
退休以后,张老师与学生们的故事仍在继续。2008年,他参与了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生科院关工委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员。能够和老教授们一道继续从事挚爱的教书育人工作,张老师感到非常开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爱是相互的,他很享受这种过程,因为学生给了他许多关爱和快乐。他每年参加新生入学教育,为学生们举行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到岳麓山识别、采集植物标本。凡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他都来者不拒,乐此不疲。生科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业爱老师评价说:张志光老师在关工委工作12年了,他从来不觉得辛苦和劳累,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年纪大了要退出不干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同志学习。
爱教育事业就是爱祖国
张志光老师认为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是,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真菌学研究。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为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研究生讲学,无论工作多忙,无论时间多晚,张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写好讲稿,并把板书在脑海中过一遍。尽管已是资深教授,但张老师始终坚持课前了解学生需求,认真备课准备,精心上好每一堂课。也许这就是多年来,学生们一直铭记着张老师的原因吧,这么敬业的老师谁能不爱戴呢?在旁人眼里,张老师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小事,但张老师从不曾怠慢过。他说“每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眼神,我就充满激情和动力,我会因为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感到欣喜和愉悦,所以无论我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而真菌学,无疑也是张老师的真爱。数十年来,张老师一边从事教书一边潜心研究真菌,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真菌学专家。他每年都会挑选几名大一新生,将他们带进植物实验室,逐步引入真菌科学研究领域,直到大学毕业。在他孜孜不倦的培养和影响下,一批真菌学专家和学者茁壮成长。退休以后,张老师也没有放下对真菌的热爱,他每年捐款一万元给从事真菌学研究的学生们,希望真菌学研究越做越好。张老师很满足眼下的生活,他说现在退休工资完全够用,衷心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能够帮助真菌学研究的学生们,张老师觉得十分幸福。
家是最小国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张老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们夫妇二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张老师的儿子女儿也都学习优秀,事业有成,全家老老少少都非常支持张老师关爱学生的举动。看着家庭和睦,妻贤子孝,张老师深情地说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个家庭的美好生活更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张老师回忆起年少求学时,因为家里太贫穷,时常吃不饱饭;大学期间缺少路费,三年没有回过家情景,至今还心存遗憾。刚刚参加工作时,科研条件比较差,他只能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找一间小房子作为接种室和冲洗相片的暗室,这些往事给他动力,不断激励他奋发向上。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不要忘记根本,要格外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尽力关心和帮助困难人群,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张老师今年86岁了,他无怨无悔将自己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对待学生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事业像夏天般的热情,他的信念就是: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化作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在老师深邃而明亮的目光里,在老师清晰有感染力的声音里,在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定步伐中,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张老师您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一定要像您那样做人做学问,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脚下沾满泥土的全国政协委员——记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特聘教授郑大华
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颁奖词这样评价他:“胸中有责任,全心全意献策民族工作,为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脚下沾泥土,连续三年开展自主调研,盼的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键时刻靠得住、站得出、敢发声,戳穿西方“莫须有”谎言,坚决捍卫祖国利益。”这段话是对郑大华教授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他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坚守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情怀的真实写照。
出于对bet356官网特聘教授郑大华的仰慕和崇敬,前不久,在他来学校讲学期间,我们特地采访了他。了解了他的经历、成就和人格风范后,对他更为崇拜了。
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博士
郑大华教授1956年出生在湘西一个土家吊脚楼里。父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始终要求儿女们好好读书,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送他读到高中毕业。父母的期盼在他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郑教授考入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历史系,成为全乡第一个大学生。入校之初,全年级摸底考试他的成绩排名最后,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决心轻易服输?古汉语成绩倒数第一,他将全册《古文观止》读到烂熟;不识26个字母,他便与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每天清晨到岳麓山上陪练发音;每天学习至后半夜,寝室熄灯了他便在厕所的灯光下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的成绩已名列前茅。读完本科和硕士,1987年他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了湘西土家族第一个博士。
全国政协主席亲自为他颁奖
博士毕业后,郑大华教授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担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被推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深切感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五年履职,从未停息为促进民族团结而发力的脚步。
“当委员就要当个好委员”郑教授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从2019年至2022年,他穿越三区三洲,足迹遍布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实地调研如何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经常爬山涉水,鞋上沾着泥土,席地而坐与少数民族兄弟促膝长谈,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他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旅结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更好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留住乡村文脉、激发农民奋斗精神等多项建议,他的系列提案被相关部门采用,对乡村振兴起到了赋能添翼的作用。
2020年以来,全国政协广泛开展委员读书活动。郑教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脱贫困”“画出最大同心圆”等多个读书群中承担导读任务。他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探究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以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就如何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发表真知灼见,他将委员履职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他的工作得到全国政协领导与委员们的广泛认同与好评。同时,他对中华民族观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理解,相继出版了《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之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有关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第三本论著中。
2023年1月17日,是郑教授一生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接受了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亲自颁发的“优秀履职奖”。在回答记者采访时,他满怀深情说道:“获奖对我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我将继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心聚力,作出更多的贡献!”
大山般的赤子情怀
家乡的山水滋润着一颗淳厚而又深情的赤子心。郑大华教授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研究所是好导师,在政协是好委员,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始终不忘对祖国、对人民及师长浓厚的感恩之情。
郑教授先后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增平和龚书铎先生,两位先生精深的学术水平、高尚的人格风范深深影响着他。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主持或承担20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科院重大重点课题和省部级重大委托课题,出版著作19部、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会议上,他代表少数民族发言,满怀深情地道出肺腑之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少数民族的今天,也不会有我郑大华的今天!”
郑教授社会兼职较多,但他始终将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他常教导学生:做学术特别是史学研究,一定要坚守初心,舍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捷径可走。他对新冠疫情期间就业遇到困难的学生,一直资助生活费直至找到工作。他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微信群,保持密切联系,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将民族振兴伟大使命扛在肩上。
郑教授每年都会来湖南师大讲学一段时间,工作之余,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带着学生们一起攀登学校附近的岳麓山。在朝晖或落霞之下,大家边爬山边听他讲述过往的经历,向他请教或讨论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学业、学术,还是思想上的困惑,他一一耐心作答。在学生们眼里,郑教授广博的情怀和深厚的学识正如眼前的大山,亘古巍峨,延绵不绝。
桃子湖畔老园丁——记著名心理学家郑和钧教授
岳麓山下,桃子湖畔。金秋10月的一个下午,一位年过八旬,杵着拐杖的老教授从教育科学学院走出来,他刚刚为新生们上了入学第一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一生坚守三尺讲台,退休后义务为学生们讲授心理学知识、指导研究生论文、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他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教授郑和钧。
为学生种下心理健康的种子
1936年10月,郑和钧老师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学生时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用教育改造流浪汉的故事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也成为郑老师一生的追求。1968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78年调入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心理系担任教师。他曾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儿童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务。
从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刻开始,郑老师就与青少年心理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百废待兴,如何重视学生成长过程的心理健康,切实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郑老师的心头。1990年他主持省教委重点项目《小学协同教学实验》,提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大教育系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思想;1994年在《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项目中,提出引导学生做到6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的论述,该项目被国家教委列为“九五”重点项目,全国17个省市、数千所中小学,先后200多万人次师生参与课题实验。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高中生心理学》、《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等10余部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他的影响和极力推动下,协同教育的理念逐渐在全国推广起来,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他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办公厅一等奖、湖南省教委一等奖、湖南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在关心下一代沃土上辛勤耕耘
郑老师退休后担任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从事关工委工作的26年里,他完美地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关注学生综合素养自我提升课题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关工委工作的一大亮点。
2010年以来,郑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创建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自我教育学会。指导学会组建数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到全省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该项活动获得2015年国家大学生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奖。他每学期开办自我教育研修班,向本科学生传授自我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树立理想,建立信心,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郑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许多社团骨干、研修班成员,获得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立项或被保送至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郑老师从未放缓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脚步,即使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住所离学校距离远,他仍坚持每周搭乘913路公交车,花费1个半小时,到学院与自我教育研修班学生交流,传授心理学知识。时至今日,当谈及做这些事情的初心时,郑老师充满感情地说:“我们一定要有坚定信念,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要相信教育的力量。”正是这份执着,支撑着他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学生综合素养自我提升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学生们感叹,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遇见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呕心沥血为人师的老先生,是何其幸运!
毕生付出育得桃李芬芳
郑老师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已光荣在党67年。他将对党的忠心耿耿化作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他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发一份光和热。他把自己多年的知识、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及学生,发现好文章也会第一时间发给学生学习分享;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经费不够,他四处为学生筹措资金;与学生们讨论问题时,他从来没有专家教授的架子,而是认真聆听每一个人的看法与意见,与大家平等自由地沟通交流。
“郑老师关心学生,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到实处。”教育科学学院丁道群教授这样感慨道。2021年6月,当得知学生高金平在革命老区石门县易家渡镇创办公益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阅读服务时,他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立马联系高金平,表达捐赠一批优质书籍的意愿。捐赠当天,高金平在来长沙路上堵车,郑老师早早把书籍从家里搬到楼下,在烈日下等候了四个多小时,坚持把500余册书籍亲自交给高金平,才放下心来。
郑老师的学生张亚坤回忆起当年在学校求学时光,激动地说道:“在孤独迷茫时,是郑老师为我指明方向,让我感受到爷爷般的慈祥与温暖。”郑老师关爱学生,师生爱戴郑老师。听说郑老师的生日快到了,学院老师们自发为他祝贺生日,他谢绝不了大家的盛情,最后将6万多元慰问金以老师们的名义捐赠给学院作为学生奖学金。
有人说郑老师像春天的雨,既润物无声,又感人至深;还有人说他像不知疲惫的园丁,无论春夏秋冬,耕耘不已,育得满园春色,桃李芬芳;学生们说,郑老师是一位生动而有力量的教育者,他散发的善意永久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想成为像他一样的好老师。
初心如磐坚如铁,赤子丹心映麓山——记校原正校级督导周景明
一份从未使用过的推荐材料,一封封感谢信,一本本党员学习心得体会……短短一个小时里,我见证了周景明老副校长对党和国家的赤诚和对学校的热爱。他的眼中始终闪耀着坚毅炽热的光辉。
军营生活身心一体,入党誓词长记于心
1968年的春天,年仅20岁的周景明远离家乡,打起背包,颠簸辗转,翻越千山万水,来到中越边境的一个小山头,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刚入军营,部队就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警报拉响后五分钟之内必须进入战斗岗位,不得有半分迟疑,不得有半点差错。尚且年轻的他立刻感受到了军营工作的严肃与重大,体味到了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军旅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住,是在山头上一所葵棚里,为了隐蔽,房顶上还凌乱铺着些松树枝。水,则是每人每天只有一盆,在洗脸漱口后不得不留下来洗脚洗衣服。行,则不必谈起,因为只有站岗才能获得“出去”的机会。
这样的军中生活,在常人看来无疑是艰苦的,甚至是难熬的。但即使是这样的环境,周景明的回忆中也只有满满的怀念与自豪。“当时三战三捷就是我们部队打的,一共打掉美国最先进的B-52轰炸机三架”。浸润在为国效力的环境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的周景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之后,他被评为“五好战士”并顺利加入党组织。
采访中,周景明的目光投注在墙上张贴的那张入党誓词上,似乎回到了当年站在葵棚里宣誓的时刻。他缓缓出声,念起入党誓词,一如50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军装小伙,那般铿锵,那般坚毅,那般自豪。
退伍转业教书育人,延续家风奉献不止
退伍后,周景明转业到地方中学教书。1975年,他被组织推荐到湖南师范学院(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前身)中文系读书。其实,周景明的家族和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背依的岳麓山早有一段渊源。
采访中,周景明向我展示了一份推荐材料,那是他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时,他的班主任交给他的。材料篇幅不长,但意蕴丰富,上面记录了他在政治思想、劳动、学习等方面优异的表现,也记录了他的家庭关系与政治条件。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周景明的祖父周绍逸便埋在岳麓山上。周绍逸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灭后,被国民党抓捕杀害在长沙岳麓山,湘北烈士纪念碑上便刻上了周绍逸的名字。周景明说,他的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但全家有十多位共产党员和五位博士,这一切都是党给予的。虽然他一生没有用到过这份推荐材料,但他继承了祖父为党和革命牺牲的光荣传统,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在校就读时,周景明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留校担任政治系党总支书记。可以说,转业后他的心血都浇筑在岳麓山下的这片热土之上。他曾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副校长、正校级督导员,分管过校长办公室、外事、财务、基建等工作,直至2008年正式退休。周景明说,“师大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而且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因为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的各个校区都有他亲自主持设计或建设改造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田径场,因为,他投入万分热爱,一心忠诚报国,在岗位上,用脚步丈量过学校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过学校的每一朵花卉,为学校赢心、赢人、赢未来。
老骥伏枥尤有壮志,暮年未忘党员初心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2008年退休以来,周景明职虽退,心未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未褪。这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退而不休,担任起了离退休党委委员、退休厅干支部书记,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继续为党员群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谈到退休后的工作,周景明神采飞扬,空气中都充满了激情和愉悦。他记忆最深刻的还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利用互联网组织老同志开展“疫情防控践初心,严峻斗争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并把大家的心得体会编辑成册,以示纪念。周景明还展示了一封来自临澧县四新岗镇人民政府的感谢信。原来在家乡新冠疫情告急之时,周景明带头捐款5000元,并发动游子为家乡募捐,支持抗疫工作,数日之内,响应者众多,最终募得款项14万余元,解了家乡燃眉之急。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退休后仍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建设发展,周景明可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模范践行者,可敬可佩!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每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誓言,在岗时,他们爱岗敬业,追随着党的脚步,做一颗“哪里需要哪里钉”的螺丝钉;即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老党员还尽力发挥余热,为社会、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劳碌半生,他依旧是那个追寻党的脚印往前跑的赤子。赤诚丹心,矢志不移!
寒来暑往耕耘勤 春华秋实桃李殷——记朱翔教授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见过他的师生评价他:“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不知疲倦的师者神情,慈祥敦厚的长者风范”。
他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他兼任各类社会职务20余项,每年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作演讲报告60余场;他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5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他,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侨眷,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978-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南省城乡规划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十佳之一),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十佳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
他,就是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朱翔。
师者乐教,传道解惑擎党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朱翔用自己40多年的教学生涯对这句话作了最好诠释,践行了一位老党员不变的初心。
1988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远在澳大利亚的哥哥和弟弟邀请他去国外发展,北京的亲友希望他进京工作,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说:“我热爱湖南这片土地,是湖南师大培养了我,我离不开师大,离不开我的学生”。寒来暑往,一晃眼,3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青年学子如今已经成长为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的资深教授、国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等20多门课程的教学。
但凡听过朱翔讲课的学生都赞不绝口,“朱老师上课,让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他将课上成了一门艺术,同时朱老师渊博的学识又让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令人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位本科生在谈起朱翔时说道。“朱老师是学科带头人,还是省里的经济顾问,但从来不缺课,而且每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总是用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精辟的剖析带领我们在地理科学的世界中翱翔,听朱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一位研究生在学院教学工作座谈会上真挚地说道。从“市民课堂”到政府礼堂,从各类培训班到多家电视台,群众对他的报告和讲学好评如潮。他俨然是省内外享有盛名的“名嘴”。
朱翔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课题研究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学术交流获得的丰富信息,为他颇具特色的案例教学夯实了基础。如西部开发、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研究等。学生说,听他讲课不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在享受语言的大餐。
朱翔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一直从事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他现任国家中学地理新版教材主编,其主编的初中地理新版教材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使用学生人数达800万人;其主编的高中地理教材进入全国10多个省区使用,年使用学生人数达400余万人。他在10个省市所作的关于教材改革的报告稿,则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题为《中国地理大谋略》,更被列入教育部教师培训计划丛书。
学者求实,开拓创新显党风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朱翔凭借着敏锐的目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学科知识,就将科研主攻方向牢牢锁定为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从此走出了一条地理科学与区域经济学交叉融合、相映生辉的路子。
朱翔任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地理学学科带头人,也是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政府专项研究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在他的科研项目中,最有影响也广为人们所知的是“长株潭一体化”和“环洞庭湖经济圈”研究与规划,他撰写的专著《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湖南省边界城市建设研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破解湖南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朱翔科研的最大亮点和特色。朱翔凭借深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知识积淀,长期为湖南省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以及各市州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他主持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总体规划》《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湘江新区申报方案》等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规划,在长株潭“两型”实验区、湘江新区的获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历届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的好评,得到省委书记、省长批示7次,副省长批示7次,并在CCTV1、CCTV2、CCTV4、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多次接受专题采访。他的研究对湖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湖南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建议》,获2016年湖南省委宣传部十大金策奖,他本人也被评为2017年度湖南智库十大领军人物。
担当,是党员的天职;学术,是学者的天职。为了践行自己的天职,朱翔乐此不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80多项市县区规划的编制,足迹踏遍湖南的山山水水。湖南各县区的地域名称、地方特色、经济特征他都了如指掌。在200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栏目推出特别系列报道,朱翔应邀向全国、全世界介绍湖南。三湘大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他的语言演绎得精彩纷呈,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现场送他“活字典”的绰号。
朱翔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深谙“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于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他总是从严要求,言传身教。在承担湘教版地理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他对教材严格把关,交稿时14本教材未出现过一个错别字,被审查专家誉为质量过得硬的精品教材。在教材编写启动会议上,他这样强调,“教材关系国家教育,决不能出错而误人子弟”。
他的学生,现在海南省建设厅工作的文天光回忆道,“一次课题讨论会后,朱老师把我留下来,指出我的论文还有好几处数据是空着的,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要赶紧改正,‘做学问如同做人,讲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老师单独给我指出问题,很顾及我的自尊心,同时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对我震动很大,可以说让我终身受益。朱老师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老师。”
长者大爱,德艺双馨铸党魂
科研上硕果累累,讲台上满腔激情,人前场后虚怀若谷谈笑风生,谁又怎会料想到,眼前的这位儒雅学者曾经是一位绝症患者,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7年底,朱翔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瘤,妻儿闻讯抱头痛哭,同事们也为之痛惜,但他自已却异常冷静和镇定。长时间的手术化疗使他痛苦不堪,可他照样为学生上课,照常申报课题。13次化疗,让他好几次春节及许多节假日都在病房度过,但他不仅没有因病耽误过课,而且还在病房里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级重点课题。
熟知朱翔的同事知道他很辛苦。患过重病的他,走下讲台经常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常常在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中,坐在沙发上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但凡有需要他参与的工作,他都会积极参加,从不推辞,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党员所具有的党性修养和高度自觉。此外,在担任湖南省政府长株潭智力办副主任(副厅级)期间,他仍把教学与科研摆在第一位,从未因繁忙的公务而耽误了教学工作。
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是智者,用人格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是仁者,朱翔是仁智完美结合的优秀共产党员。饱读诗书的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总能给予特别的关爱。他清楚贫困学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需要经济上的资助,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撑。因而,他常常采取吸纳贫困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方式来提供帮助,一方面能够在经济上进行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实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每年研究生毕业期间,他总是自己掏钱帮学生支付各项费用,他说:“学生经济不宽裕,我应该让他们开开心心毕业”。30多年来,被他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
朱翔推崇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教育方式,他为自己工作和生活构建的人文环境也是这样一种氛围。他时常和青年学者一起讨论问题,在思想交流上无拘无束,在学术探讨上鼓励创新。学院一大批年轻教师得益于他的悉心指导,如今都已成为学科负责人或教学科研工作骨干。
在朱翔的引领和影响下,他所在的教师党支部成为湖南省高校工委表彰的先进党支部;他所在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并在全校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他所在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横向课题经费位居全校第一,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师大前茅。
人们歌颂教师的神圣,是因为崇拜师德的高尚。师生们敬重朱翔教授,是因为他对党性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甘于奉献,对学子博大无私的爱。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丹青绘潇湘——记朱训德教授
湖南长沙,麓山脚下,岳麓书院。
这是朱老师每周必来的地方。四十三年,从未间断。
每每望及“惟楚有才”四个字,他的双眼便闪耀着炽热的光。“湖湘文脉,当弦歌不绝!”这一理想,朱训德教授用他一生的岁月来绘制,向他深爱的土地平和坚定地交上一份艺术家的答卷。丹青画卷,他为时代发展存形立像;后湖清波,承载着一位湖湘赤子的使命担当!
丹青画卷,为时代发展存形立像
朱训德教授的家乡往北边走十里,是毛泽东的故里;往南走十里是曾文正公的富厚堂;而往东边走二十里就是齐白石的星斗塘。骨子里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的使命感,乡贤们举世瞩目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风范从孩提起对他的浸润,使青年朱老师从小就树立了为时代担当的志向。
1979年,国家正值改革开放。还是大二学生的朱训德教授敏锐地捕捉到湘西苗族妇女赶集挑选绣花纸样的场面,使他在一瞬间感知到那悄悄发生变化的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马上将这一场景描绘下来。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经过他的精心创作,有着浓厚时代气息的《春花集锦》喜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后,朱训德教授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画经典,从有着浓郁湖湘文化底色的《春水长流》《三月三》《丰泽园雅聚图》《问道潇湘》《冬语》《中国年》,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大业的《不到潇湘岂有诗》《掬月》,他抚吮着传统笔墨,以自己独有的当代艺术语言,将对时代的、文化的感受浓缩在画面上。
正如他所说:“从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到了近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时代的文化艺术家,应该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历史使命!”
在他心底,丹青画卷,当为时代发展存形立像!
扎根湖南,为祖国凝聚艺术力量
青年朱老师1981年留校任教,从此便在此扎根。
在他和同事们的深耕细作下,“教学特色化,质量精品化,视野国际化”,bet356手机版唯一官网登录美术学院不但发展成湖湘大地高等美术教育的领头雁,更成为与专业美院教学体系并驾齐驱的综合性大学美院教学体系代表之一,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贡献了力量。如今的美术学院,学科建制完善,建设了美术学、设计学等重点学科,是中部六省唯一拥有美术学博士点的院校。
从助教到教授、博士生导师,再到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美术学院院长,他桃李满天下。他亲自为学院制定了“怀文抱质,厚德载物”的院训和“教学为本,学术立院”的办学理念。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先后组织全院师生代表赴欧美考察美术学院和艺术博物馆,到全国艺术院校调研交流。在视野宽广、人文底蕴深厚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艺术人才活跃于祖国大地,成为美术界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身为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担任全省美协主席已经二十年的他,为祖国凝聚湖湘大地的艺术力量。他策划了湖南著名艺术家三十多次晋京展览,组织湖湘百年历史题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多个重要创作工程。始终关注着十八洞村的文化艺术和扶贫工作,多次组织艺术家赴贫困山区采风创作。几十年来他为画家所写的前言汇成了十几万字,每年他为全省组织和主办各种展览和艺术采风活动一百多场次……随着朱老师的足迹踏遍三湘四水,湖南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事业繁荣发展,涌现出一批批成就卓著、影响全国的优秀美术家,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后湖清波,湖湘赤子的使命担当
“我们打造后湖是为了未来的文化有新的智慧与创造的摇篮!”
位于岳麓书院左边的后湖,在数年前还是夏天臭气熏天,冬天稀泥烂路的臭水塘。朱训德教授面对此情此景,深深地沉思。他认为“后湖”,前临湘江,后倚麓山,地处大学城,接千年文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大环境,假以改造,一定可以承载着湖湘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湖南艺术高地。十几年来,他怀持内心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献计献策,组织一大批艺术家参与到大学城建设的总体工程之中。他对后湖倾注着满腔热血,为实现后湖的文化生命转换,为将后湖改造成影响中国、辐射世界的人才培养摇篮和文化艺术创作高地,捧出一个湖湘之子的赤诚之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推动下,如今的后湖,清波漾漾,小桥流水,白鹭翻飞,绿柳依依,与逶迤的岳麓山形成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曼妙景观;西岸的艺术家工作室与东岸相继入驻的科创集团公司,展现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的昌盛气象。绿水青山与艺术科技相得益彰,展示出湖湘大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民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领先示范的影响国外的国际文化艺术园!作为参与其中的主要动议者、规划者、设计者和践行者,身兼湖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参事数职的朱训德教授功不可没!